黃振榮,1918年出生在湖南一個貧苦農民家庭,13歲就參加了紅軍,跟著部隊爬雪山、過草地,扛過長征的苦,挨過抗日戰爭的槍林彈雨,解放戰爭中又沖在最前線。到了1950年,他已經是志愿軍鐵道兵第三師的代師長,帶著部隊上了朝鮮戰場。這人是個硬骨頭,身上好幾處傷疤,腿腳因為老傷有時候不太利索,但干起活來一點不含糊。黃振榮的老婆趙英華也是個革命骨干,鐵三師直屬機關的文書,平時管文件、寫材料,工作細致,跟著丈夫一起上了戰場。倆人感情好得沒話說,帶著剛出生沒多久的兒子黃黎,硬是在朝鮮的炮火里扎下了根。
潘田,1921年出生,算是個知識分子,南京中央大學畢業的大學生。1940年代初,他在學校參加了黨的地下組織“團結救國社”,那會兒就立志投身革命。畢業后,他沒去當什么文人,直接進了四野鐵道縱隊,干起了鐵路搶修的技術活。1950年,他指揮平漢鐵路石家莊到安陽段的搶修,硬是提前通車,立了大功。到了朝鮮,他成了鐵三師的總工程師,腦子活,點子多,提出搶修鐵路的四項措施,設計、測量、備料、施工一套流程下來,搶修速度快了不少,運輸線通車時間大大提前。這人沒啥架子,平時穿著沾滿泥的軍裝,蹲在鐵路邊上畫圖紙,跟大伙兒一塊兒啃窩頭,戰友們都服他。
周蘭,1920年出生,跟潘田是大學同學,同樣是中央大學的高材生。抗戰期間,她跟潘田一起參加地下工作,倆人一邊干革命一邊談戀愛,感情特別深。1944年畢業后,倆人被派到不同的抗日戰場,從此斷了聯系。周蘭后來進了軍隊醫療系統,1952年在北京一家軍隊醫院當軍醫,技術過硬,工作認真。她這人性格倔,認定的事就不回頭,八年來一直沒嫁人,攢著勁兒等潘田的消息。
那會兒是抗美援朝的第二年,1951到1952年,朝鮮戰場打得正激烈。美軍飛機沒事就來炸鐵路,平壤到元山的橫向鐵路、定州到平壤的縱向鐵路,還有新義州、順川的橋梁,都是重點目標,想把朝中的運輸線掐斷。志愿軍鐵道兵頂著轟炸干活,邊炸邊修,修完接著通車。鐵三師的戰友們硬是把朝鮮的鐵路修成了“打不爛、炸不斷的鋼鐵運輸線”。到停戰前,這條線不僅保證了前線部隊的糧食和彈藥,還支撐了朝鮮政府的戰時經濟運輸。黃振榮和潘田都是這條線上的關鍵人物,一個管全局,一個抓技術,配合得天衣無縫。
1952年9月,朝鮮戰場暫時平靜了點,黃振榮因為表現突出,被選為志愿軍代表,回國參加新中國成立三周年國慶慶典。這是個大榮譽,他還收到了毛澤東主席的請柬。國慶活動結束后,上級讓他去北京的軍隊醫院治治身上的舊傷。黃振榮這人閑不住,住院期間跟主治醫生周蘭聊起了天。他聽說鐵三師有不少單身漢,就想著給戰友們張羅張羅,問周蘭有沒有對象。周蘭挺坦誠,說自己大學時跟一個叫潘田的同學定了終身,但1944年分開后就沒了音訊。這八年間,她跑過好幾個戰場,從抗日到解放戰爭,再到抗美援朝,一直沒停下腳步,可就是沒找到潘田。她還說,潘田這人要是活著,肯定會上朝鮮戰場,因為他那性格,絕對閑不住。
黃振榮一聽潘田這名字,覺得耳熟。鐵三師的總工程師不就叫潘田嗎?年紀差不多,背景也對得上。他沒聲張,怕弄錯了鬧笑話。趁著住院的空檔,他通過軍線電話聯系了朝鮮的鐵三師,找到潘田核實情況。電話里,潘田先匯報了鐵路搶修的進展,說最近一座被炸毀的橋梁剛修好,通車時間比預計早了整整一天。黃振榮聽完工作匯報,話鋒一轉,問潘田個人問題,說給他介紹個對象。潘田一聽就急了,說自己大學時愛上個叫周蘭的姑娘,立過誓,非她不娶,哪怕這么多年沒消息,他也得等下去。
這下黃振榮心里有底了,潘田和周蘭果然是一對。他沒在電話里說破,而是動了心思,想給這倆人來個大驚喜。出院后,他接到命令返回朝鮮,臨走前找到周蘭,提出讓她以軍醫身份隨行,去朝鮮支援部隊的醫療工作。周蘭二話沒說就答應了,收拾好裝備,換上志愿軍軍裝,跟黃振榮一起出發。
1952年10月,丹東邊境檢查站那邊規矩嚴,志愿軍進出朝鮮得層層審批。黃振榮帶著周蘭過去,邊檢的人認識他,知道他是鐵三師代師長,身邊還帶著老婆趙英華和孩子上過戰場,以為周蘭是趙英華,沒多問就放行了。過了鴨綠江大橋,車隊一路開到鐵三師駐地。歡迎會上,潘田看到黃振榮身后的周蘭,徹底愣住了。戰友們起初沒反應過來,后來一聽說是失散八年的戀人,立馬炸開了鍋,歡呼聲響成一片。
沒過幾天,鐵三師的機關人員張羅著給潘田和周蘭辦了婚禮。地點選在軍列上,簡單但熱鬧。黃振榮帶著趙英華和小黃黎參加了,戰友們湊了點糖果和茶水,硬是把戰時的婚禮辦得有聲有色。這事在鐵三師傳開了,成了戰場上的一段佳話。黃振榮這趟回國,不僅治好了傷,還促成了一對戰友的重逢,鐵三師的戰友們提起這事,都說黃師長這心眼兒忒實誠。
婚禮之后,潘田和周蘭繼續在鐵三師干活。潘田帶著技術團隊,優化鐵路搶修的流程,設計更結實的橋梁結構,減少敵機轟炸的破壞。周蘭則扎進戰地醫院,處理傷員,組織醫療物資,分秒必爭。1953年停戰后,倆人隨部隊回國,投身新中國的建設。潘田先是去了鐵道兵學校,當副校長,教鐵路工程的技術。后來調到鐵道兵司令部,干總工程師和副參謀長,參與了成昆、襄渝、南疆、嫩林等好幾條鐵路的建設。這些鐵路都是新中國的大動脈,成昆鐵路穿過崇山峻嶺,襄渝鐵路連通南北,南疆鐵路打通了邊疆的運輸線。潘田一輩子惦記青藏鐵路,可惜沒趕上通車,2002年12月27日,他在北京去世,81歲。
周蘭回國后一直在軍隊醫療系統工作,干了一輩子軍醫。她跟潘田結婚后,倆人互相扶持,日子過得踏實。晚年倆人退休后,住在北京,兒女孝順,生活平靜。周蘭身體比潘田好,活得更長,經常跟兒女講起朝鮮戰場上的事,尤其是那場軍列上的婚禮,成了她一輩子最珍貴的回憶。
黃振榮從朝鮮回來后,帶著部隊搶修鷹廈鐵路。這條線是福建沿海的重要通道,修通后大大方便了物資運輸。1956年,他又帶著趙英華和黃黎去了北大荒,領著7000多官兵開荒。北大荒那地方,冬天冷得能凍掉耳朵,夏天蚊子多得像烏云。黃振榮帶著人硬生生開出了76萬畝地,建了八五二、八五三、八五五幾個農場,年產糧一億斤,大型牲畜近兩萬頭。這些農場后來成了北大荒的支柱,為國家糧食安全立了大功。黃振榮干活不要命,舊傷復發也沒停下,1968年病逝,享年50歲。趙英華帶著黃黎繼續留在北大荒,把丈夫的遺志堅持下去。
黃振榮促成的這場重逢,不光是潘田和周蘭的個人故事,更是那個年代戰友情誼的縮影。抗美援朝那會兒,志愿軍們在戰場上出生入死,彼此間的信任比啥都牢靠。黃振榮明知私帶周蘭入朝可能會挨批,還是豁出去了,為的就是讓戰友了卻心愿。這種仗義勁兒,擱現在也少見。潘田和周蘭的愛情,八年間隔著戰火和生死,愣是沒被磨滅,靠的是一份死心塌地的信念。這倆人后來為國家鐵路和醫療事業拼了一輩子,硬是把戰場上的那股韌勁兒帶到了建設中。
這故事聽著有點傳奇,但細想又特別真實。那年代的人,活得簡單又純粹,認準的事就一條道走到黑。黃振榮13歲就扛槍上戰場,半輩子都在打仗,身上傷疤摞著傷疤,可他從沒抱怨過。促成潘田和周蘭的事,他沒想過邀功,就是覺得戰友的事比啥都大。潘田是知識分子,可一點不嬌氣,鐵路被炸了,他就帶著人連夜修,餓了啃口窩頭,困了靠著土堆瞇一會兒。周蘭更不用說,八年等一個人,換誰能做到?她干軍醫也是真拼命,戰地醫院條件差,手術臺上經常一站就是十幾個小時。
抗美援朝的志愿軍,干的不光是打仗的事。鐵路、橋梁、運輸線,都是前線的命脈。鐵三師的戰友們,硬是頂著美軍的飛機大炮,把鐵路修得比原來還結實。潘田的四項措施聽著簡單,設計、測量、備料、施工,可背后是無數個通宵達旦的推演和試驗。黃振榮管全局,帶著人隨炸隨修,愣是沒讓運輸線斷過一天。這種精神,擱在哪個年代都不過時。
這事還讓人想到那會兒的戰友情。黃振榮和潘田,一個是大老粗出身,一個是大學生,可在戰場上沒高低之分。黃振榮給潘田打那通電話,半開玩笑半試探,骨子里是真心想幫戰友。帶周蘭入朝,冒著挨批的風險,他也沒猶豫。這種情誼,比啥都珍貴。潘田和周蘭的愛情,也是那年代的寫照。戰火里生出來的感情,沒那么多花哨的表達,就是一份死心塌地的承諾。八年沒消息,倆人都沒變心,這份信任比啥都難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