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中俄能源管道合作,俄羅斯提出過境哈薩克斯坦的建議,但卻遭到了我國否決,這也相當于中俄將管道上的分歧正式擺在了臺面上,那么,我國為何拒絕過境哈薩克斯坦?對此,哈薩克斯坦會有意見嗎?
中俄在能源管道路線上的分歧
中俄早在2019年便建設投產了一條天然氣管道,也就是起自俄羅斯東西伯利亞,穿越中俄界河黑龍江,進入我國黑龍江省漠河市的西伯利亞一號管道,這條管道直接連接中俄兩國,涉及年輸氣量380億立方米,建成后極大促進了兩國管道能源貿易,節省了海運造成的時間、運費等成本,同時還避免了沿途復雜地緣局勢給雙方能源運輸安全造成的不確定性。
為進一步滿足日益增長的能源貿易需求,提高供應量,俄羅斯很快又提出了第二條天然氣管道項目,只是明明中俄在第一條管道上的合作十分順利,在第二條管道上,卻提出了途徑第三國的建議,最開始,俄羅斯試圖拉蒙古國入伙,一方面可強化俄羅斯與蒙古國在經濟上的綁定,另一方面,則將蒙古國視為中俄之間的制衡點,但蒙古國顯然有自己的想法,近幾年在國際局勢變化莫測背景下,試圖通過所謂“第三鄰國”戰略,引入美國勢力,制衡中俄,蒙古國的搖擺不定,導致我國在能源管道的建設和運營上一直有所顧慮。
隨著俄烏沖突的爆發,俄羅斯更迫切想要推進中俄西伯利亞力量2號管道,于是避開了蒙古國,轉而提出管道從哈薩克斯坦過境進入中國的提議,對于俄羅斯來說,中哈本就有現成的油氣管道,新管道如果能夠途經哈薩克斯坦,既能夠借中國-中亞能源管道網節省部分建設成本,又能平衡在中亞的影響力,避免因中國與中亞的密切合作,弱化俄羅斯的存在,畢竟自沙俄時期,中亞便是其傳統勢力范圍,如今俄羅斯讓將中亞視為對周邊地緣影響力的戰略延伸,但由于我國與中亞已經形成了穩定的能源運輸體系,且現有管道已經趨于飽和,因此,我國拒絕了俄羅斯關于管道過境哈薩克斯坦的提議。
然而不只是天然氣,如今俄羅斯在石油運輸上,也想過境哈薩克斯坦。在中俄關稅博弈下,我國調整了石油供應鏈,擴大了進口渠道,因此,提出了將俄羅斯對華石油年供應量增加到250萬噸的提議,對此俄羅斯也愿意給予保障,只是在運輸上,俄羅斯卻要求通過哈薩克斯坦運輸,但對此我國還是拒絕了。
中俄石油運輸為何不能過境哈薩克斯坦
中俄能源管道不能過境蒙古國的根本原因是源于其搖擺不定的戰略決策,雖然在嘗試繞過中俄無果后,蒙古國逐漸認清現實,中蒙第二條跨境鐵路也終于開工建設,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國的顧慮就能打消,尤其是涉及第三方合作。雖然哈薩克斯坦本身就在俄羅斯的戰略體系內,又是我國向西開放,以及一帶一路向西延伸的關鍵支點,相較于蒙古國,選擇與哈薩克斯坦合作顯然要更穩妥,但從我國的角度出發,中哈雖然也長期建立了互信的全面戰略伙伴關系,但過境哈薩克斯坦還是多此一舉了,畢竟中俄本就直接接壤,繞行第三國只會平添額外的建設和后期維護成本,更何況中俄本就有原油管道,且與中哈輸油管道一樣,被視為是我國四大陸上石油進口通道,另外兩條是中緬油氣管道和正在建的中巴輸油管道。
有了這一合作經驗,即便建設新的輸油管道,從俄羅斯直接入境中國無疑還是最安全且最便捷的選擇。
對于哈薩克斯坦來說,如果中俄能源管道能夠途經本國,便能借此開拓更廣泛的能源運輸業務,從中賺取過路費,增加本國經濟收益,但如今我國卻拒絕了過境哈薩克斯坦,該國又是否會對此有意見呢?
實際上哈薩克斯坦與中國的合作不必局限于能源領域,哈薩克斯坦地處中亞,東與我國接壤,北連俄羅斯,長期在中俄之間扮演著“穩定器” 角色,在中國與歐洲的貿易中,哈薩克斯坦有更多的機會發展成為亞歐大陸的物流樞紐。更何況,多年來,哈薩克斯坦也在尋求擺脫對俄羅斯依賴的方案,其中包括經濟、貿易、能源等多個方面。
近期有消息稱,哈薩克斯坦正在計劃與中國合作建設第二座核電站,通過引入中國技術,打破俄羅斯的壟斷地位,在能夠降低對俄技術依賴的同時,也能為未來積極參與全球核能產業鏈奠定基礎。
總之,中國在世界范圍內的合作,始終遵循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互利共贏的原則,并通過無數具體實踐轉化為務實成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