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魚鱗,你會想到什么。是想做一道魚類美食時最頭疼的刮鱗步驟,還是“廢物利用”炸出來也很好吃的魚鱗?
你還沒吃過魚鱗?那你快嘗嘗!
其實就像羽毛之于鳥類,渾身鱗片是魚類的招牌特征。而每一條魚的魚鱗,都與眾不同,并記錄著它們各自的家族和個體信息。
你猜這個美麗的鱗片是誰的?
魚鱗三大流派
魚類種類豐富,魚鱗也款式眾多。科學家根據其結構和演化來源,將現生魚的魚鱗,分為三大類:盾鱗、硬鱗和骨鱗。其中硬鱗、骨鱗源自真皮層,而盾鱗則由真皮層和表皮層共同打造。
盾鱗:渾身密布“微縮牙齒”
盾鱗常見于鯊魚、鰩魚等軟骨魚類。
鯊魚表面看似光滑,若從尾向頭逆向摸,便會感覺粗糙刺手——其實鯊魚也有魚鱗,不過極為微小(長度僅0.1~0.2毫米),乃至肉眼難以分辨。
鯊魚鱗片分兩部分:根部深埋皮下,凸出體表的部分膨大成棘凸,造型總體上類似古代盾牌(盾徽輪廓,具體形狀依鯊魚種類而異),因此得名“盾鱗”。每一枚盾鱗的內部結構與牙齒類似:表面都包有堅硬釉質,中心為空腔,內有血管和神經。眾多盾鱗排列得緊密有序:一律鈍頭在前、尖頭在后,所以順著摸滑不留手,逆著摸感覺粗糙。
有血管的盾鱗
滿身密布的盾鱗,不僅能護體防身,還能為游泳提速——“盾牌”表面的溝槽結構能有效減少水流阻力。人類據此發明出“鯊皮泳衣”,助力運動員多次打破世界紀錄,不過這項黑科技,如今已被國際泳聯禁用。
菲爾普斯的鯊魚皮泳衣
硬鱗:“骨板拼圖”能防刀斧
如今僅見于一些古老的大型硬骨魚類,比如南美洲的巨骨舌魚,以及前些年的網紅“怪魚”鱷雀鱔。
“北美巨鱷”鱷雀鱔
硬鱗是一類原始鱗片,多呈菱形或多邊形,厚度可達半厘米。每一枚硬鱗表面覆蓋骨質層,硬度驚人,刀砍斧劈也難破甲。硬鱗的排布方式類似拼圖,由多枚小塊鱗片拼接成整塊骨板。在魚類世界里,硬鱗能提供頂級防御,但也讓魚的靈活性大打折扣。
骨鱗:“復合瓦片”剛柔井濟
骨鱗是現生魚類最常見的鱗片類型,多為圓形或橢圓形,具有柔中帶剛的雙層結構:上層為結締纖維,賦予鱗片韌性;下層為骨質層,提供硬度。骨鱗的排布為覆瓦狀,邊沿局部交錯疊壓,為魚轉身、擺尾等運動留有充分余地。
骨鱗根據形狀,又可大致細分為5類:圓鱗、櫛(zhì)鱗、鋸鱗、棘鱗和棱鱗。前兩者較為常見,后三者可謂特殊形制,多在魚身局部小范圍裝備。同一條魚身上,常有多種骨鱗共存:如比目魚背面裝備櫛鱗,腹面則為圓鱗。
圓鱗:多見于淡水魚類,通常為圓形,鱗片表面及邊緣都較光滑。
櫛鱗:主要見于海洋魚類,形狀常略方,鱗片后緣(魚尾方向)具“梳狀齒”(“櫛”字本意即為梳子、篦子)結構,能在復雜水流中提供穩定性。
鋸鱗:鱗片后緣有尖利鋸齒。
棘鱗:鱗片表面凸起呈棘刺狀,用于防御。
棱鱗:鱗片加厚,中央凸起成棱脊。通常在魚尾,以增強尾部穩定性。
魚鱗演化史:從重甲到軟鱗
從重甲到軟鱗現今魚類大多裝備輕便的骨鱗。但若是回溯到五億年前,厚重魚鱗才是最早的主流款式(前文中的“魚鱗三大流派”,只是現代魚鱗的分類,古代魚鱗不在此列)——魚類在約六億年前寒武紀早期登場時,尚無魚鱗護身。彼時海洋舞臺,魚類屬于弱勢群體,是各路掠食者的重點獵捕對象;寒武紀末期,魚類祖先開始裝備魚鱗,初始設定是讓魚變得咯牙,以求“虎口脫險”,因此堅硬厚實的魚鱗最為實用。到了三四億年前的泥盆紀,魚類已成為海中霸主,它們的捕食者轉為家族內部成員。“人均重甲”之下,速度與靈活性才是保命關鍵,魚鱗由此向輕薄款式演化,才發展出如今流行的骨鱗。
黏液:魚的護體霜
但凡沒做熟的魚,總讓人感覺滑不留手。這是因為魚鱗表面還涂了層黏液,它由鱗下表皮分泌,包裹在魚鱗表面,不僅能減少游泳時的阻力,其中還含有殺菌成分,有防病功能。
魚鱗排布:家族公式偏碼
其實魚鱗排布方式,是非常權威的魚類物種鑒定的重要依據之一!
大多數魚類,身體兩側都有一排小點(小孔洞)連成一條“虛線”,被稱為“側線”。側線所經過的鱗片,稱為“側線鱗”。側線鱗下的皮膚中,密布神經未梢,能從水流、水壓的細微變化中,感知周圍環境。這些小孔,正是為“水傳信息”預留的窗口。尤其是那些隱居幽暗洞穴、眼睛完全退化的“盲魚”,日常生活全靠側線感應,游泳、捕獵、繁衍都不耽誤。因此,側線被譽為魚的“第三只眼睛”。
側線鱗 圖源:indiabiodiversity.org
側線從鰓后延伸至魚尾,將體側魚鱗分為上下兩個半區“側線上鱗”和“側線下鱗”。科學家發現,同種魚類側線鱗的片數,以及上下半區鱗片的行數,通常都很穩定,由此構建出“魚鱗公式”:
側線上鱗行數 側線鱗片數/側線下鱗行數
例如鯉魚側線鱗為40片,側線上鱗5~7行,側線下鱗5~6行,其魚鱗式可寫成40 5-7/5-6。遇到不認識的魚,數數側線鱗及其上下鱗片行數,便可查證物種。
個性化鱗片
前文提到的魚鱗分類,是對幾大類的歸納。在魚類家族中,隨著不同的生活環境和生存方式,魚鱗也被改造成形態、功能各異的“個性化”鱗片。
松球魚、箱魨的尖刺重甲裝:
有些不追求游速的小型魚類,將防御技能點全加在魚鱗上。松球魚不僅渾身配備有尖刺的棘鱗,還將所有鱗片加厚升級為堅硬的骨板、“拼插”成整體,讓自己變成一個“松果”。而箱魨不但通身鱗片骨質化,而且還將它們拼合為整片“箱子板”(比硬鱗更甚),把自己塑形成帶棱角的“水箱”,首尾再配上矛狀粗刺,任誰都難以下咽。
|松球魚、箱魨
泥鰍、鲇魚的裸膚鉆沙裝:
對于喜歡鉆泥沙、石縫的底棲魚類,魚鱗會增加摩擦力,反倒是累贅。故有些泥鰍身上的圓鱗極度退化,包埋在皮膚下。有些鲇魚更徹底,魚鱗完全退化,裸露的皮膚表面會分泌大量黏液,成為在石縫中鉆行的潤滑劑。
|泥鰍、鲇魚
魚鱗美食學
魚鱗味腥又硌牙,烹飪前通常被刮去丟棄。其實魚鱗(骨鱗)很有營養,富含膠原蛋白,及鈣、鐵等礦物元素。我國南方一些地區,人們會收集鯉魚、草魚的鱗,洗凈后油炸,做成口感酥脆的炸魚鱗。魚鱗也能像豬皮一樣制作魚鱗凍:新鮮魚鱗搭配蔥、姜等去腥調料熬煮,湯汁凝固后,就成了Q彈的凝膠狀。
魚鱗上的年輪
取片魚鱗透光觀察,能看見形似樹木年輪的類同心圓結構。魚苗剛孵化,魚鱗就開始生長,隨同魚的發育日漸增大,終生不落。每年季節輪轉,魚鱗生長也會呈現節奏性變化:夏天生長快、冬天生長慢,從而形成明暗交替的圓弧形條帶。因此理論上,數算“年輪”便可推知魚齡。不過需留意的是,魚的一生難免發生意外:遭遇攻擊、撞擊或生病,都可能導致鱗片脫落。新長出的鱗片年輪“缺環”,若以此估測魚齡就會偏小。
來源:博物
編輯:未
轉載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
不代表中科院物理所立場
如需轉載請聯系原公眾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