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人們飲食習慣的不斷改變,以往并不被人們重視的一些小型魚類開始受到廣大消費者的青睞,船釘子魚就是其中的一種。船釘子魚是鯉科、鮈亞科魚類中幾種具有一定經濟價值的中小型魚類的俗稱,以小型魚類為主,多數體長8cm~20cm。鮈亞科魚類在中國約有22屬80余種,主要生活于江河平原地區,部分為山區特有種類,常見有銅魚屬、麥穗魚屬、棒花魚屬、蛇鮈屬、鮈屬等。
由于東北地區被稱為船釘子魚的種類較多、較雜,分類爭議也較大,本文對東北地區被稱為船釘子魚的幾種魚類進行了曾用名的比對和分類梳理,并重點介紹了其生物學特性,供大家了解。
一、蛇鮈
蛇鮈(Saurogobio dabryi)屬于鮈亞科、蛇鮈屬。俗稱:船釘子、達氏船丁魚、達氏蛇鮈、白楊魚、打船釘、棺材釘、沙錐等。達氏由dabryi的首音節音譯而得。曾用名:中國蛇頭魚[Chinese lizard gudgeon(Eng)]、達氏蛇鮈(Saurogobio dabryi Bleeker,1871)、黑龍江鮈(Gobiosoma amurensis Dybowski,1872)、長尾蛇頭鮈(Longurio athymius Jordan&Starks,1905)、擬蛇鮈(Pseudogobio drakei Abbott,1901)、長身擬鮈(Pseudogobio productus Peters,1881)、長吻蛇鮈(Saurogobio longirostris Wu&Wang,1931)、黑龍江達氏鮈(Arm-atogobio dabryi Taranetz,1938)、蛇鮈(Saurogobio dabryi chenghaiensis Dai&Yang,2002)、達氏蛇鮈(Saurogobio drakei Abbott,1901)、長身蛇鮈(Saurogobio productus Peters,1880)。
體延長,略呈圓筒形,背部稍隆起,腹部略平坦,尾柄稍側扁。頭較長,鈍錐狀。吻略突出,鼻孔位于吻后半部,鼻孔前方有一橫凹刻。眼較大,位于頭側上方,眼間隔寬坦。口下位,馬蹄形。唇發達,有顯著乳突。上下唇溝相通,上唇溝較深,下唇后緣游離。口角須1對,其長度小于眼徑。背鰭無硬刺。鱗圓形,頭部與喉胸部無鱗。側線完整且平直,側線鱗47~49。
體背部及體側上半部黃綠或青灰色,腹部灰白色。體側中軸有一條淺黑色縱帶,上有10個~14個不明顯的黑斑。背部中線隱約可見4個~5個黑斑。背鰭淡黃色而微紅;尾鰭灰黃色;胸鰭和腹鰭黃色;臀鰭白色。鰓蓋邊緣為黃色。
2冬齡性成熟。每年4月~6月,當水溫上升到12℃以上時進入了產卵繁殖期,產卵水溫為12℃~20℃,產卵環境為有微流水,底質為卵石和沙質的淺水河灘。集群產卵,卵微黏性,卵徑1.0mm~1.1mm,比重略大于水。
當年繁殖的蛇鮈到11月中旬體長43mm~69mm,1冬齡的體長78mm~104mm,2冬齡的體長115mm~129mm,3冬齡的體長142mm~149mm。最大體長達240mm以上。
廣布于全國各主要水系。棲息于江河、湖泊中的中下層,喜生活于緩流水的沙質底層。一般在夏季進入大湖肥育,主要攝食水生昆蟲或橈足類,也吃少量水草或藻類。
該魚具有個體數量多,出肉率高、身體肥壯、味道鮮美的特點,深受人們喜愛,有一定經濟價值。
二、犬首鮈
普通鮈(Gobio gobio cynocephalus)屬鮈亞科、鮈屬。俗名:船釘子、花丁鮈、犬首鮈、沙姑鱸子。曾用名:犬首鮈(Gobio cynocephalus)、遼河鮈(Gobio liaoensisMori,1927)、普通鮈(Gobio gobio cynocephalusDybowski,1869)、西伯利亞鮈[Siberian gudgeon(Eng)]、犬首鮈(Gobio fl uviatilis cynocephalusDybowski,1869)。
體長稍側扁,背部隆起,腹部圓,頭長大于體高。尾柄較長而低。吻較尖,吻長大于眼后頭長。鼻孔前方凹陷。口下位,呈弧形。口角須一對,較長。胸部裸露無鱗;背鰭無硬刺,胸鰭圓。
頭背部黑色,背部和體側灰黑色;體側有8個~11個黑斑點,平均9個,背部有6個~7個較暗的黑色斑點,尾鰭叉形。背鰭、尾鰭有黑斑點組成的條紋,其他鰭灰白。
產卵期在6月,分批產卵于沙質石礫底質河段,以底棲無脊椎動物為食。喜居流水環境,主要分布于黑龍江、松花江和嫩江等水域。數量較多,有一定經濟價值。
犬首鮈個體在鮈屬中較大,成熟個體7cm~12cm,平均10cm左右,平均體重11g左右,最大體長可達20cm,最大體重可達150g以上。最高年齡5齡以上。
三、長蛇鮈
長蛇鮈(Saurogobio dumerili)屬鮈亞科、蛇鮈屬。俗名船釘子、船丁魚(應該是諧音)、豬尾巴、麻條魚、麻鰷魚等。曾用名:長蛇鮈(Saurogobio dumerili Bleeker,1871)、長背蛇鮈(Saurogobio dorsalis Chu,1932)。
體極長,圓筒形,背部在背鰭起點處稍隆起,腹面平坦,尾柄細長,后部略側扁。體背部及體側上部橄綠色,腹部銀白,體上側鱗片基部均有圓形或不規則黑斑。偶鰭粉紅色,其他各鰭灰黑色。
吻短,前端略尖,鼻孔前方稍下陷。口下位,深弧形。唇具多數細小乳突,不顯著,上唇中央部為吻皮所覆蓋;下唇狹窄,中央有長圓形肉墊,上下唇在口角處相連。須1對,位于口角,較粗。眼小,圓形,位于頭側中軸的上方,較近吻端。體被圓鱗,鱗片小,胸部具鱗。側線平直,完全。
背鰭無硬刺,位于體的前半部。胸鰭寬且長大,末端不達腹鰭起點。腹鰭位于背鰭基部中央偏后,約與背鰭第四、第五根分枝鰭條相對。臀鰭短,位置較后,距尾鰭基部近。尾鰭分叉略淺,末端微呈鈍圓,上葉稍長于下葉。
生活于江、河、湖泊、水庫淺水的有流或緩流的沙質底質處。雜食性,主要攝食幼蚌、黃蜆、水生昆蟲,兼食枝角類、藻類和植物碎屑。長蛇鮈為中國的特有種,是同屬中個體最大的一種,常見體長25cm左右,肉厚、含脂量高、味鮮美,有一定經濟價值,分布于遼河中下游、海河、黃河、長江、錢塘江等水系。
2齡性成熟,產卵期每年5月~6月,產黏性卵,懷卵量1.1萬粒~2.8萬粒。
四、高體鮈
高體鮈(Gobio soldatovi)屬鮈亞科、鮈屬。俗名:船釘子、蘇氏鮈、沙轱轆子。曾用名:蘇氏高體鮈(Gobio soldatovi tungussicus)、蘇氏鳈[Sarcocheilichthys soldatovi(Berg,1914)]、蘇氏厚唇魚[Soldatov's thicklip gudgeon(Eng)]、蘇氏唇鮈[Chilogobio soldatovi Berg,1914]。
體高,側扁,腹部圓,尾柄較粗短。頭略大,吻短,圓鈍。口下位,弧形,唇薄。口角須一對,短小。眼小,側上位,眼間稍寬,微外凸。體被圓鱗,胸部在胸鰭基部之前裸露無鱗,腹部鱗片較小。側線完全,微下彎。
體背部呈灰黑色,腹部灰白。體側中軸具灰黑縱紋,沿此紋有具7個~9個黑色斑點。體背及體側上部有多數不規則的小黑斑,吻部自吻端至眼前緣有1條黑紋。背鰭、尾鰭均有黑點組成的若干條紋,其他各鰭灰白色。
背鰭無硬刺,后緣平截。胸鰭長,末端圓鈍,向后伸接近腹鰭起點。腹鰭亦長,起點位于背鰭起點的后下方,末端圓鈍,后伸超過肛門,幾達臀鰭起點。臀鰭短。尾鰭分叉較淺,上下葉末端稍尖。
喜歡生活于湖泊等靜水水域,以底棲生物為食,分布于鴨綠江中上游、黑龍江中下游、松花江、烏蘇里江等。
2冬齡性成熟。懷卵量1500粒~5300粒,產卵于砂礫底質的場所。成熟個體常見體長7cm~10cm,平均8cm左右,平均體重7g左右,最大體長12cm,最大體重可達15g以上。有一定經濟價值。最高年齡約4齡。
五、細體鮈
細體鮈(Gobio tenuicorpus)屬鮈亞科、鮈屬。俗名:船釘子、長須鮈。曾用名:短尾蛇鮈(Saurogobio brevicaudus Kimura,1934)、細體羅馬諾鮈(Romanogobio tenuicorpus Mori,1934)、黑龍江白鮈(Amur whitefi n gudgeon Eng)、細體白鮈(Gobio albipinnatus tenuicorpus Mori,1934)、細體普通鮈(Gobio gobio tenuicorpus Mori,1934)、細體鮈(Gobio tenuicorpus Taranetz,1937)。
體細長,前段稍呈圓筒形,背部稍隆起,腹部略圓或平坦,尾柄細長,側扁。頭較大,背面呈弧形隆起,腹面平,頭長遠大于體高。吻長,稍尖。鼻孔前方明顯下陷。口下位,弧形。唇稍厚,無乳突,上下唇在口角處相連,下唇側葉較狹窄。須一對,位于口角,較長,末端幾達前鰓蓋骨的后緣。眼稍大,側上位,眼間平坦或稍下凹。體被圓鱗,中等大。胸、腹部裸露區較大,除胸鰭基部之前無鱗外,向后尚可擴展至胸鰭基部與腹鰭起點中點的腹中央部分。側線完全,幾平直。
背鰭較短,起點至吻端的距離等于或略小于至臀鰭末端,約與背鰭基后端至尾鰭基部的距離相等。胸鰭較長,其末端達到或超過胸鰭基部與腹鰭起點間的后1/3處。腹鰭稍短,起點位于背鰭起點的后下方,末端遠超過肛門,至臀鰭起點的距離甚遠。肛門位置在腹鰭基部和臀鰭起點間的前1/3處,或更近腹鰭基。臀鰭短小,起點至腹鰭基部與尾鰭基部的距離幾相等。尾鰭分叉,上下葉末端尖,等長。
體背灰黑色,背部具若干小黑點,正中自頭后至尾鰭基有6個~8個細長形黑斑,體側中軸具8個~11個長方形黑斑塊。腹部灰白色。背、尾鰭有多數黑色小點,其他各鰭灰白色。
喜激流,生活于江河中,不進入湖泊,分布于黑龍江、松花江和嫩江。
成熟個體常見體長6cm~8cm,平均7cm左右,平均體重6g左右,最大體長12cm,最大體重可達15g以上。最高年齡約6齡。有一定的經濟價值。
六、大頭鮈
大頭鮈(Gobio macrocephalus)屬鮈亞科、鮈屬。俗名:船釘子、沙姑鱸子。曾用名:大頭鮈(Gobio gobio macrocephalus Mori)、凌源鮈(Gobio lingyuanensis Mori)、洛氏鮈(Gobio lozanoi)、鈍吻鮈(Gobio obtusirostris)、大鱗鮈(Gobio ohridanus)、大頭鮈(Gobio maeandricus)、大口鮈(Gobio meridionalis)、歐洲鮈(Gobio occitaniae)。
與犬首鮈相似,但其鱗片較大。體長,稍側扁,腹部圓。頭長遠超體高。吻較長,吻端尖細,稍平扁,鼻孔前方略下陷。口下位,弧形。唇厚,無乳突。須1對,位于口角,稍粗。眼較小,側上位,眼間寬平。體被圓鱗,胸部在胸鰭基部之前裸露無鱗,體背部和腹部處的鱗片較小。側線完全,幾平直。
背鰭短小,無硬刺。胸鰭末端圓鈍,后伸可達到胸鰭基部至腹鰭起點的后1/3~1/4。腹鰭短,起點位于背鰭起點的后下方,末端圓鈍,剛蓋過肛門。臀鰭較短,其起點至腹鰭基部較至尾鰭基部為近。尾鰭分叉,較為短小,上下葉等長。
頭背部灰黑色,較深,體背及體側上部亦呈灰黑色,腹部白色。背正中有6個~8個黑斑點,體側中軸具8個~9個大黑斑。背、尾鰭帶有由小黑點組成的若干條紋,其他各鰭灰白色。
喜生活在湖泊中,雜食性。體長6cm~15cm,肉質鮮美,有一定經濟價值。
3齡性成熟,產卵期在6月份,懷卵量在1.0萬粒~1.2萬粒。產卵場大多位于有砂礫底質的河段。
很多文獻將大頭鮈和凌源鮈列為兩個品種,這里認為大頭鮈和凌源鮈為同種異名的同一物種,只是因為分布的區域不同而被分別命名。大頭鮈指分布于圖們江和綏芬河的品種,凌源鮈指主要分布在分布于東北松花江、嫩江、黑龍江、大凌河等水系的品種。
七、棒花魚
棒花魚(Abbottina rivularis)屬鮈亞科、棒花魚屬。俗名:船釘子、老頭魚、爬虎魚、沙錘、花里棒子、推沙等。曾用名:棒花魚[Abbottina rivularis(Basilewsky,1855)]、中國棒花魚[Chinese false gudgeon (Eng)]、棒花魚(Abbottina psegma Jordan&Fowler,1903)、棒花鮈(Gobio rivularis Basilewsky,1855)、擬棒花鮈[Pseudogobio rivularis(Basilewsky,1855)]、中國棒花魚(Tylognathus sinensis Kner,1867)。
生活在靜水或流水的底層,主食無脊椎動物。1齡魚性成熟,4月~5月繁殖,在沙底掘坑為巢,產卵其中,雄魚有筑巢和護巢習性。主要生活于平原河流水清以及沙底處,廣泛分布于全國各主要水系。體長可達11cm,含肉率高,具有較好食用價值。
有集群特點,常常群游在船下,有時趴在船底上,撿食人類拋灑的殘羹剩飯或其他有機垃圾,在船底隨手用網一抄,就能捕獲數條或數十條,也因此得名船釘子。
船釘子魚是江河湖泊中底棲魚類,雖然個體較小,但營養價值及出肉率高,肉味鮮美,深受農家野生魚味館歡迎,因此上,船釘子魚也不失為一種特色優質經濟魚類。目前,隨著船釘子魚野生資源量下降,其市場價格高達80元/kg,由此來看,養殖有著較好發展前景。當前急需開展船釘子魚人工養殖及苗種繁育技術研究,滿足市場需求,并進行自然水域增殖放流助力自然資源恢復。
作者:郭貴良 李霞 吳德杰 于涵 龐朔
(備注:本網易號"養魚第一線"歡迎您的光臨!本文原創僅供參考和交流!內容和圖片大多來源于網絡資料,如有異見請告知,侵權可刪,歡迎指正和留言討論,如有不同見解或者內容補充請私信或留言或評論分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