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肖明超 來源 | 肖明超-趨勢觀察
你有沒有發現,在二手市集淘古著、直播間搶購瑕疵手作、社交平臺曬 “翻車”撕拉片,已經成了當下年輕一代彰顯個性的新方式。
這股新的消費潮流——追“缺陷品”。究竟是短暫潮流,還是消費心理正在去完美化?
似乎“不完美”從工業缺陷變身消費符號,今天,我們就來和大家聊一聊“當不完美成為新的審美貨幣,消費者究竟在為什么買單?”
三大消費浪潮
推動不完美美學崛起
在工業化浪潮席卷全球的時代,標準化生產曾是效率與品質的象征,“完美無瑕” 的商品被奉為消費圭臬。然而,當時代的齒輪駛入數字信息與多元文化交織的新紀元,消費領域正發生著一場靜悄悄的革命。
標準化崇拜個性化覺醒的價值轉向
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消費者每天被海量的品牌信息所淹沒,那些看似完美無缺、千篇一律的產品,反而難以在他們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近期被諸多藝人帶火的“撕拉片”一時間成為社交平臺的熱門話題。一場席卷全網的撕拉片跟風潮也迅速發酵,許多網友紛紛在社交平臺發布自己體驗撕拉片的vlog以及成片,撕拉片正成為年輕人體驗、記錄生活的新寵。
由于撕拉片像過期相紙的色偏、漏光,讓每張照片都變成“命運的盲盒”,這種不可復制的隨機性,恰好擊中了Z世代對“真實體驗”的渴望,有些撕拉片玩家甚至會專門為“漏光形成的蝴蝶光斑”專門建立收藏夾。現在的年輕人正在用“缺陷辨識度”對抗信息過載,在他們眼中,這些所謂的“缺陷”并非瑕疵,而是獨特性的象征,是能夠讓他們在人群中脫穎而出的標志。
這種現象的本質,是消費從“功能滿足”向“自我表達”的轉變。消費者希望通過消費來展現自己的獨特品味和生活態度,將消費行為作為一種自我表達的方式,對“缺陷品”的追捧,是追求一種獨特時尚,夠彰顯自我的消費方式的體現。
可持續消費催生殘缺價值重估
全球每年因快時尚產生9200萬噸垃圾的殘酷現實,讓“殘缺”成為可持續的顯性標簽。Vintage古著市場的火爆,印證了“舊物即新寵”的消費趨勢。一件帶磨損的復古連衣裙,不僅承載著歷史記憶,更成為年輕人構建個性標簽的社交貨幣。
數據顯示,全球古著市場規模預計2026年將達2180億美元,增速是傳統服裝行業的11倍。這種“缺陷溢價”本質是用“時間磨損”的稀缺性對抗“過度生產”同質化,消費者正在重新定義“使用價值”不是嶄新無瑕,而是“可持續的獨特存在”。
消費者不再將“嶄新無瑕”視為產品價值的唯一標準,而是更加看重產品的可持續性和獨特性。一件經過時間洗禮的古著服裝,雖然存在一些磨損,但它所承載的歷史和文化價值,以及其背后所體現的可持續消費理念,使其具有了更高的“使用價值”。
Z世代作為悅己消費與個性表達的核心群體,正推動消費趨勢向“可持續個性化”轉向。他們把復古單品變成自我風格的獨特注腳,在可持續消費中完成悅己與個性的雙重表達。
不確定性時代的反脆弱消費心理
在黑天鵝事件頻發的當下,消費者的消費行為正在從“追求永恒完美”轉向“接納動態真實”這種消費心理的轉變,暗合心理學中的“缺陷吸引力法則”——人們對有瑕疵的事物反而更容易產生情感聯結。
錯版錢幣在鑄造或印刷過程中因意外,如圖案偏移、漏印、折白、水印偏移等“失誤”,而使錢幣獨一無二,具有稀缺性、不可復制性和獨特的審美價值,其錯位、疊加等效果形成了另類美感,這種獨特性和稀缺性使得它們在收藏市場得到消費者的青睞。
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消費者的心理預期正從“追求完美” 轉向 “擁抱真實”,他們開始認識到,生活中充滿了變數,完美往往只是一種理想狀態,而真實的世界是充滿瑕疵和不完美的,他們不再盲目追求完美,而是學會了接納和欣賞生活中的不完美。這種“反完美主義”消費潮,本質是用真實感對抗不確定性,讓瑕疵成為彰顯個性與生活態度的新符號。
品牌真實態度:
從“缺陷利用”到“價值共舞”
當下,很多品牌也開始把“不完美”當營銷噱頭,比如給普通商品印上“手工痕跡”標簽卻實際批量生產。今天的消費者已經越來越精明,他們能夠敏銳地察覺到品牌是否真正踐行了“不完美美學”,還是僅僅將其作為一種營銷手段。
對于品牌來說,真正的破局點在于必須從“利用缺陷講故事”進化到“接納真實做自己”,方能在“反套路消費”浪潮中贏得信任。
產品設計:讓不完美轉化為品牌符號
從三宅一生的“皺的哲學”到山本耀司的“反時尚”美學,頂級品牌早已在不完美中尋找靈感。三宅一生的服裝以其獨特的褶皺設計而聞名,這些褶皺并非是制作過程中的失誤,而是刻意為之的藝術表達;山本耀司則以其黑色、寬松的設計風格,打破了傳統時尚對美的定義,展現出一種“反時尚”的美學理念。
日本設計師吉岡德仁的“雨”系列玻璃器皿,故意保留吹制時的氣泡與水痕,每件都是“水與火的即興創作”。這種將“不完美”植入產品基因的設計,讓溢價空間突破傳統工業定價邏輯。
在個性化消費的時代,消費者不再滿足于千篇一律的產品,而是渴望擁有能夠展現自己獨特品味和個性的商品。品牌通過在產品設計中融入“不完美”元素,不僅能夠滿足消費者對獨特性的追求,還能將“不完美”轉化為品牌符號,實現產品的差異化競爭,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社會審美觀念的變革。
營銷溝通:反濾鏡的真實比完美更有說服力
當品牌敢于展示“不完美的真實”,反而能在濾鏡泛濫的社交時代建立稀缺的“信任貨幣”。
例如,Aerie內衣放棄PS,大膽嘗試“真實運動”,讓品牌好感度顯著提升;skim的模特不是白幼瘦,而是各種膚色各種身材的普通人,這種選擇模特的做法讓其產品賣爆;戶外品牌Patagonia推出“WornWear”計劃,鼓勵消費者購買二手裝備并提供終身修補,其二手平臺流量得到快速增長。這些案例證明,消費者需要的不是濾鏡下的完美,而是“真實感”。
“反濾鏡”的營銷溝通方式,是品牌對消費者心理變化的準確把握。消費者在面對海量的營銷信息時,越來越渴望真實和真誠,他們希望與品牌建立一種基于信任和共鳴的關系,而不是被虛假的宣傳所誤導。品牌通過展示“不完美的真實”,能夠打破與消費者之間的隔閡,建立起一種更加緊密和真實的聯系。
用戶關系:從單向輸出缺陷共創敘事激活
在消費趨勢轉變的浪潮下,諸多品牌憑借從“單向輸出”到“缺陷共創”敘事的轉變收獲顯著成效。
以運動鞋品牌Allbirds 為例,其開放“產品吐槽”社區,鼓勵消費者分享對產品的不滿。品牌團隊將票選前三的非核心缺陷,巧妙轉化為限定款設計元素,由此打造出年度爆款“不完美系列”。這種“缺陷共創”模式,讓消費者從“被動接受者”變成“價值共創者”,激發了消費者參與產品塑造的熱情,同時也增強了品牌好感度和忠誠度。
在當今的市場環境下,消費者不再僅僅是產品的購買者,更是品牌價值的創造者和傳播者。品牌通過與消費者建立“缺陷共創”的關系,能夠充分挖掘消費者的潛力和價值,實現品牌與消費者的共同成長和發展。這種“缺陷共創”模式,正是品牌在營銷和創新方面的積極嘗試,為品牌與消費者之間的互動開辟了新的路徑。
關于品牌
“不完美生存”的深度思考
真正的不完美美學,從來不是對殘缺的美化,而是對“真實商業”的回歸。
當品牌敢于承認“我們做不到完美”,反而觸達了消費升級的本質——消費者要的不是完美的商品,而是能與之共鳴的真實靈魂。
在這個追求快速和高效的商業時代,很多品牌往往過于追求產品的完美和標準化,而忽視了消費者內心真正的需求。然而,消費者在經歷了各種虛假宣傳和過度包裝之后,逐漸回歸到對產品本質和品牌真實價值的關注。他們希望購買到的不僅僅是一件沒有瑕疵的商品,更是一個能夠與自己產生情感共鳴、體現生活態度和價值觀的品牌。
品牌學會“不完美生存”,意味著要放下對完美的執念,勇敢地展示自己的真實面貌。這并不意味著降低產品質量或服務標準,而是在追求品質的同時,更加注重產品和品牌所蘊含的情感價值和文化內涵。
年輕人對“缺陷品”的追捧,不僅反映了消費心理的變化,更倒逼品牌重新審視自身的價值主張和營銷策略。從產品設計到營銷溝通,再到用戶關系,品牌需要學會與“不完美”共舞,才能在消費升級的浪潮中找到新的增長點,在這個充滿個性和多元的時代,真實才是最稀缺的競爭力。
行業資訊、案例資料、運營干貨,精彩不停
*編排 | lan 審核 | free
全文完。更多資訊,盡在【首席營銷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