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被印度擷取了大量技術成果和資金后,中國企業難得傳出了一些不一樣的拒絕聲音。
白色家電和新能源汽車核心零部件制造企業上海海立集團和快時尚電商Shein日前雙雙發布公告辟謠,內容大致上殊途同歸:“未在印度有生產制造計劃、未向印度企業轉讓相關技術”。
被暫停的印度“空調夢”和“服裝夢”
此前,海立集團被傳將向印度轉讓壓縮機技術,Shein被傳押注印度制造,大幅增加印度供應商數量。大眾普遍認為,“贏學家”印度有望又一次通過對中國企業的無償或低價獲取技術,充實自己的空調產業與快時尚產業。
現在看起來,隨著兩家企業的及時辟謠,印度人的空調夢和時尚夢可能被按下了暫停鍵。
上述合作或技術轉讓的消息第一出處均是印度媒體,比如海立集團與印度塔塔集團旗下公司合資的消息由印度經濟時報發布,近期上市進程不順的Shein被爆與印度信實集團加強合作,也是印度咨詢公司Redseer的信息源——這很難不讓人想到,印度方面有意放風倒逼中國企業就范,以此拿到談判的更多籌碼。
放出消息倒逼中企失敗,印度反思了么?
讓印度方面沒想到的是,此舉適得其反,在當事企業回應之前,中國輿論界對此反應激烈。當事企業主動回應之后,業界仍對此保持警惕。
本身在印度已有獨資工廠的海立集團看得相對清楚,印度的合資計劃(海立僅為小股東)無異于口蜜腹劍,將核心技術上繳才能拿到印度方面的補貼,而印度市場幾乎無法合法帶出資金。印度方面也曾公開承認,對技術的積淀不夠、理解不足,需要中企來帶一帶,最終目標則是印度制造的自主化。
Shein的情況相對復雜,已經重返印度市場的Shein是在嚴格遵守印度法律的前提下,銷售在印度生產和采購的產品,并且在印數據必須儲存在印度,“以確保中國母公司接觸不到”,亦有消息說,信實集團將負責Shein在印度的完全所有權和運營控制權,Shein的角色只不過是技術合作伙伴。誠然,布局美國之外的市場對于急于上市的Shein非常重要,但在印布局的利弊目前并無定論,而且,中國賣家能否通過其平臺進入中國市場,也無明確說法。反倒是,印度方面很有可能通過其本土市場的成功,以低成本復制Shein的全球暢銷模式,換言之,印度信實可能從Shein印度上學到了數字營銷的精髓。
技術保護方面,為何中企仍在不斷交學費
在技術保護這一點上,中國企業顯然不如西方企業,西方企業掌握的核心技術根本不會與中國企業合作。但中國企業高管的思維則是:海外業績也是業績,利潤拿不拿得到不重要,消息放出股價一定會漲,有利于持股高管高位套現。
美國發起的關稅戰確實讓部分中企開始考慮印度市場的戰略布局,最讓印度業界感到滿意的正是部分中國企業愿意以技術換市場,但以印度的“外資墳場”屬性,以及對中國企業特別嚴苛的針對性,做出“以核心技術換取印度市場”決策的中國企業,大概率會陷入虧損的泥潭,但“中國企業虧了,不等于中企高管虧了”。
近年來,部分中國企業和相關機構,在對待印度方面有一種迷之好感,毫不吝嗇地將技術、資金甚至是公共服務資源無償地贈予印度方面。
對于中企和部分中國機構而言,在技術安全面前,一切誘惑其實都是裹了蜜糖的砒霜。“美國市場難做,就去印度”更是悖論,揮舞關稅大棒的美國不過是想要中國企業的貨品和投資,還不會一分錢不給,而印度則只想把中國企業從頭到腳、生吞個干干凈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