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的朝鮮戰場上,借著第五次戰役圓滿成功的間隙,數10萬志愿軍奉命后撤休整。
誰也沒想到,志愿軍在后撤途中,竟受到了美軍裝甲部隊的伏擊包圍。
就在10萬志愿軍將士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一支奇兵的出現,打破了僵局,成功解救志愿軍于水火。
這支“奇兵”是哪支部隊,他又是如何瓦解美軍圍困的呢?
鋼鐵之師的弱點
提到志愿軍被圍困,就不得不提到,志愿軍在朝鮮戰場上遇到的一個勁敵——美國陸軍上將,李奇微。
作為麥克阿瑟的學生,他在麥克阿瑟被解除聯合國軍司令職務之后,接替他的位置,繼續指揮聯合國軍與中國志愿軍進行交戰。
不同于驕傲自大的麥克阿瑟,李奇微為人謙虛低調,非常善于從失敗當中汲取教訓。
他在接過指揮權之初,也在我國志愿軍神出鬼沒的穿插戰術下吃盡苦頭,但他在仔細研究志愿軍的戰斗方式之后,還真被他找到了一個弱點。
李奇微發現,中國志愿軍之所以能夠在戰場上神出鬼沒,快速進行奔襲,是因為志愿軍舍棄了重火力。
話句話說,就是志愿軍戰士輕裝上陣,快速奔襲,率先抵達指定地點進行攔敵,之后,火炮這樣的重火力利用前線戰士爭取到的時間差,趕到現場。
這一套戰術可謂是讓聯合國軍吃盡了苦頭,但只要是戰術,就會有缺陷。
而補給就是穿插戰術的致命缺陷。
穿插戰術強調的是快,要做到快,志愿軍戰士只能輕裝上陣,所以根本不可能攜帶較多的補給。
根據李奇微的推算,進行穿插戰術的志愿軍所攜帶的補給,頂多也就能夠維持7、8天的樣子。
基于這個弱點,李奇微制定了大名鼎鼎的“磁性戰術”。
其實這個戰術跟毛主席所創立的游擊戰術有些類似。
簡單來講就是,志愿軍穿插過來之后,美軍不做任何抵抗,直接向后撤離,在撤離的途中,再給志愿軍放出可以追擊的假象。
待志愿軍進入提前設定好的包圍圈之后,然后再集結部隊進行防御反擊。
突然轉變的戰術,打了志愿軍一個措手不及。
雖說當時彭老總意識到了李奇微的圈套,及時做出了調整。
但還是讓李奇微抓住了空子,致使10萬志愿軍主力,陷入美軍的包圍圈之中,岌岌可危。
神兵天降
在追擊志愿軍主力途中,李奇微將目光放到了志愿軍的補給中心華川身上。
只要攻破華川,不僅志愿軍的補給線被切斷,那些正在后撤的志愿軍,也將完全陷入美軍的包圍圈當中。
到那時候,還沒來得及后撤的10萬志愿軍戰士,將徹底淪為待宰的羔羊。
就在這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第20軍58師竟奇跡般地出現在華川戰場上,擋住了美軍的進攻道路。
其實58師這個奇兵,并不是提前就安排在華川的守軍,他的出現,完全就是一個巧合。
當時58師的師長黃朝天,正帶領部隊奉命向北撤離,在經過華川時,黃朝天聽到了華川方向傳來猛烈的炮火聲。
黃朝天師長在撤退之前,就曾看過地圖,知道華川在撤退路線上重要性。
沒有多想,黃師長冒著違抗軍令的風險,毅然帶領部隊前往華川,正面阻擊進攻華川的美軍。
58師,剛經歷過一場戰斗,當時真正能夠投入戰斗的只有9000人左右。
反觀美軍,進攻人數多達30000人,而且還都是美軍主力部隊,裝備極其精良,而且他們先前沒有參與戰斗,現在正是氣勢正盛的時候。
這是一場力量懸殊的戰斗,沒有人認為58師會贏。
但58師硬是憑借著超強的毅力和韌性,擊退了美軍的進攻。
回擊戰術
黃朝天知道自己和美軍之間的差距,他沒有自信到可以正面阻擋美軍的進攻腳步,他選擇了拖延時間的回擊戰術。
黃朝天一邊將華川的情況匯報給上級,一邊開始自己的排兵布陣。
他先是分出來少部分兵力,占領側翼陣地,之后將主力部隊安排在縱深7公里的正面陣地上。
主力部隊通過縱深和重火力,正面抵抗進攻,一點一點消耗敵人戰力,而位于側面次要陣地上的部隊,則趁機對美軍進行騷擾。
這讓美軍引以為傲的裝甲部隊推進緩慢,每向前一步,都有可能遭到騷擾襲擊。
整整八天時間,美軍只向前推進了四公里。
盡管李奇微后續不斷增加進攻部隊的人數,但依舊沒能突破58師的防線,只能無奈撤退。
雖然58師獲得了最后的勝利,但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像連、排這些基礎單位,打到最后,有的甚至只剩下幾個人,其慘烈程度與上甘嶺戰役不相上下。
鋼鐵奇兵顯功勞,58師不是神祇,只是一支人民部隊,但正是這些人民軍隊,擊敗了被稱為“神話”的美軍。
他們,永遠都是我們的英雄,歷史也會永遠牢記他們的功勞。
參考資料;
華川阻擊戰:臨危不懼,積極防御打阻擊——2023-06-02,中國軍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