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世界網消息(CWW)在由斯坦福大學李飛飛團隊匠心編撰《2025年人工智能指數報告》中文版中顯示,2024年,美國機構共開發了40個標志性的人工智能模型,中國15個,歐洲只有3個。雖然美國在數量上保持領先,但中國的模型在質量上迅速縮小了差距。
報告指出,美國在人工智能研究和模型開發領域長期占據主導地位,中國則穩居第二。然而,最新證據表明,這一格局正在快速變化,中國開發的模型正逐步趕超美國同行。2023年,美國領先模型的性能顯著優于中國模型。在LMSYS Chatbot Arena平臺上,2024年1月,美國頂尖模型的表現比中國最佳模型高出9.3%。但到2025年2月,這一差距已縮小至僅1.70%。2023年底,在MMLU、MMMU、MMATH和HumanEval等比較基準中,中美模型的性能差距分別為17.5、13.5、24.3和31.6個百分點。而到2024年底,這些差距已大幅縮小至0.3、8.1、1.6和3.7個百分點。DeepSeek-R1的發布引發了廣泛關注,除此之外,另一原因在于該公司稱其成果僅需通常訓練此類模型所需硬件資源的一小部分即可實現。
中國在人工智能基礎研究領域的領先地位進一步鞏固。報告數據顯示,中國在人工智能論文和專利方面繼續保持領先。據了解,從2010年到2023年,人工智能專利數量穩步大幅增長,從3833項激增到122511項。僅在去年,人工智能專利數量就增長了29.6%。而中國,2023年在人工智能論文發表數量上居全球首位,占比達23.2%,而歐洲和印度的占比分別為15.2%和9.2%。自2016年以來,中國的份額持續穩步增長,而歐洲的占比則呈現下降趨勢。美國在人工智能領域的論文發表比例在2021年前保持相對穩定,但此后略有下降。2023年,中國人工智能論文的引用量占比達22.6%,位居全球首位。
在人工智能專利領域占據壓倒性優勢:截止2023年中國在人工智能專利總數上遙遙領先,占所有授權的69.7%,這一比例在生成式AI領域的全球十大專利持有者中更為突出。這種“量質并進”的態勢,既體現我國政府部門持續支持,也反映企業創新活力,例如阿里通義千問系列6款模型入選全球重要模型榜單,成為貢獻度最高的中國科技企業。
開源生態的繁榮成為中國技術突圍的關鍵路徑。以阿里通義實驗室為例,其阿里已開源200多款模型,包括文本生成模型、視覺理解/生成模型、語音理解/生成模型、文生圖及視頻模型等多模態,覆蓋從0.5B到110B參數的各類尺寸。通義千問Qwen衍生模型數量已突破10萬,超越美國Llama模型,通義成為全球第一AI開源模型。
然而,結構性差異依然存在。美國在復雜推理和數學能力上保持技術縱深,例如OpenAI的O1模型在理科任務得分達87.3分,顯著高于中國模型的72.0分。
全球對AI的樂觀情緒呈現區域分化:83%的中國民眾認為AI利大于弊,而美國這一比例僅39%。這種社會接納度的差異,既源于中國AI技術在日常場景的深度滲透,也與美國更關注隱私風險和倫理爭議有關。
未來,AI競爭將聚焦于底層硬件自主性與場景生態適配性,中國正以前所未有的戰略定力與創新魄力,開啟新一輪技術突圍。隨著技術迭代與生態完善,中國有望從AI追趕者轉變為規則制定者,為全球AI技術發展與社會進步貢獻東方智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