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適逢上海中國畫院成立65周年,為紀念現代山水畫名家應野平(1910—1990)誕辰115周年,上海中國畫院策劃的“盡寫河山萬里情——應野平藝術展”6月27日起對外展出,展現其從臨摹傳統到以筆墨呈現時代風貌的藝術探索歷程。
應野平(1910-1990)
應野平是20世紀中國山水畫轉型期的代表人物之一。作為上海中國畫院首批畫師,他曾深入工廠、漁村和建設工地寫生,嘗試用傳統筆墨表現工業建設場景,探索中國畫與時代精神的結合。正如畫家汪觀清在展覽序言中所寫:“他在繼承中國傳統的人文山水畫的基礎上,積極地跟上時代發展,用筆墨敏感地捕捉到當代社會的美景。”
展覽現場
黃永玉為應野平畫像 1973年
應野平(1910-1990),原名野萍,浙江寧海人,他長期擔任上海中國畫院畫師、上海大學美術學院教授。早年研習宋元諸家,后遍訪名山大川,四上黃山、三訪舟山、五臨富春,將自然造化融入筆墨,強調在繼承中求變。
《泰山云海》 1957年
應野平的藝術生涯始于對傳統的深入學習。早期山水畫由臨摹傳統入手,初慕“四王”和“元四家”之法,后追五代董源、北宋巨然等名家。他早年常去藏家看畫,練就了過人的默記本領。仿寫時他只取傳統之筆意,熟讀畫理,熔鑄各家。
1925年,十六歲的應野平進入上海模范工廠電刻部當學徒,拜工藝書畫匠嚴步云為師。這個少年對藝術的熱愛超乎尋常,小畫片、香煙殼子、包裝紙上的圖案都成為他臨摹的“畫譜”。兩年后,他進入富華禮品公司繼續畫銀盾的工作,同時有幸接觸到丁云先收藏的任伯年、費曉樓等名家畫稿,開始系統地勾描學習。
應野平作品
《普陀煙雨》 1959年
青年應野平以"野萍"為筆名,寓意漂泊無定的人生狀態。1928年,他專注于摹寫任伯年人物畫,藝術造詣日漸精進。1930年加入蜜蜂畫社后,得以與老畫家們交流畫藝,特別是經常造訪吳湖帆家中鑒賞名家真跡,并養成默畫的學習習慣。1932年中國畫會成立時,二十三歲的應野平已擔任候補理事,創作《趺坐理瑤琴圖》,展現出成熟的藝術風格。
三十年代是應野平藝術發展的重要時期。1934年創作《楓林逸趣圖》,與施南池結為藝友。1939年臨摹王蒙《林麓幽居圖》被日本收藏家購藏,后發表于《世界美術》。1941年,他遷居金谷邨與陳小蝶為鄰,同年受聘于新華藝專任教,結識梅蘭芳、俞振飛等文藝界名流。1942年在大新公司成功舉辦首次個展,展出作品二百余幅,獲得市場與媒體的雙重認可。
這段從銀盾畫工到專業畫家的成長歷程,見證了應野平如何將“野萍”般的漂泊轉化為深厚的藝術根基。
《千帆迎曉日》 1960年 (橫屏觀看)
1950年,41歲的應野平正式改名為“野平”,寓意“不做野草”,象征其藝術生涯進入新階段。這一年,他與陳秋草、沈之瑜、白蕉、張雪父等畫家共同發起“新國畫研究會”,致力于推動中國畫的現代化轉型。
20世紀50年代后,應野平的藝術創作發生明顯轉變。他與汪觀清等畫家合作創作了《萬水千山》八條屏、《堅壁清野》《過雪山》等反映時代主題的作品,探索中國畫與時代精神的結合。
《黃山奇峰》 1979年
1977年,他四上黃山,與林風眠、陸儼少等名家合作,在藝術風格上,形成了“氣清、骨雅、神秀”的獨特面貌。他重視寫生但不拘泥于自然,其潑墨云山系列尤為突出,在實景中融入詩意表達。
70歲(1979年)時,赴京為文化部、中國畫創作組作畫30余幅,為人民大會堂作《名山萬壽,春日頤和》《黃山》《長城內外遍春光》巨幅作品。
1989年,80歲的應野平作詩抒懷:“草草勞生八十年,依稀一夢到華巔,丹青常抱千秋想,煙酒從無一日緣。老去方知身是客,遐思時入畫中禪,揮毫不盡懷國家,五岳崢嶸萬岳妍。”
此次展覽將延續至8月17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