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技術嘗鮮到規模化應用,從輔助工具到生態重構,從增效到提質,從創作的可能性到如何賺錢,進入2025年,AI在影視行業的應用迎來了爆發式增長,關于AI的話題也迎來了新的探討方向。
如果說2025年以前對于AI的討論主要是AI生成技術在技術輔助、特效優化等方面的可能性,那么2025年行業開始討論的已經是AI作品的工業化落地,當然,目前AI作品還是僅在短劇作品中做探索。對于AI的應用,也從前期的輔助工具升級到了AI全流程制作一部作品對于內容形態的重塑。
與此同時,對于AI的賦能,行業所探討的方向從降本增效升級為增效提質;而隨著多部具有實驗性意義的AI全流程制作的作品上線,AI作品也迎來了商業可能性的暢想。
然而,當跳出行業話題的進階和躍遷時,就會看到吊詭的另一面,比如關于質量提升的討論已經到來,但AI劇的產量尚未形成規模;比如當前AI的普遍應用還停留在劇本輔助階段,但其內容生態就已經完成了布局;同時AI作品的演員恐怖谷效應、畫面動畫感等技術問題也尚未有明顯的改善,AI作品的生態重構期似乎尚未完全到來。
不過各家影視公司對于布局AI業務的態度十分積極,除了降本增效需求之外,也能看到行業對于AI重塑內容形態的探索。
影視公司的AI業務布局
無論是電影公司、電視劇制作公司、視頻平臺還是布局短劇業務的上游IP平臺,都在積極布局AI業務。
如華誼兄弟以“華誼兄弟火劇”短劇廠牌為核心,嘗試通過AI技術提升短劇制作效率,為此,華誼兄弟與阿里巴巴達成合作,利用AI生成場景合成技術,在短劇《鴻天》等作品中使用實拍與AI合成的場景。此外,華誼兄弟還與浙江大學等機構合作布局“AI+影視”產學研生態,聚焦數字人、智能投并購引擎等業務方向。
開啟輕資產道路的慈文傳媒在其“1133”戰略規劃下,構建“影視+游戲+數字文化資產”產業集群,將AI技術滲透進戰略的全流程。戰略合作方面,慈文傳媒與互影科技合作,投資杭州靈伴科技,探索AI互動影游、AR演唱會等新業務。
唐德影視AI業務則聚焦AI生成劇本創意、優化分鏡、通過AIGC技術提升特效和剪輯效率,并探索虛擬人IP運營等內容,唐德影視的探索是基于浙江廣電“智媒果”平臺和DeepSeek大模型完成。不同于以上兩家公司,唐德影視強調的是AI的工具化應用而非底層研發。
華策影視以自研的垂類大模型“有風”“國色”為核心,嘗試構建AI驅動的影視工業化體系。其中,有風大模型可以進行劇本評估、IP篩選,國色大模型則支持多語種翻譯、視頻生成功能,華策影視借其降低作品的海外發行成本。據華策影視披露,其開發的智能劇本評估、AI譯制配音等6大工具,使制作效率提升了40%。
芒果超媒則依托自研的“芒果大模型”和“智能體平臺”,覆蓋內容生產、運營、傳播全鏈條。其中AI導演“愛芒”用于分鏡、音樂等全流程輔助;芒果超媒的綜藝直播中則應用了AI混音、多屏互動等技術。此外,芒果TV還將AI技術用于用戶體驗項目,如推出“芒果平行時空”智能NPC系統,支持用戶參與內容共創。同時芒果超媒還開發了車載影音鴻蒙原生應用,用于拓展AI交互場景。
近期官宣短劇業務已成為公司第一業務支柱的掌閱科技,以AI短劇為核心,構建了全鏈路的智能化生產體系,以期搶占海外市場。技術方面,掌閱科技通過AI轉繪技術適配海外本地化需求;內容形態方面,掌閱科技整合多模態模型,通過文生圖、圖生視頻技術月均上線3部AI短劇。此外,掌閱科技還試圖通過“AI+多模態”融合,探索互動短劇的創作。
從劇本創作到特效制作,從發行傳播到用戶交互,從影視公司的布局來看,AI技術似乎正全方位重塑影視產業格局。
創作者和團隊的AI探索
首席消費官此次分別聯系了導演、制片人和綜藝制作人,對于AI的應用,幾位創作者表示,會用,但基本用得很少很淺。
其中一位導演告訴首席消費官,他會使用AI輔助劇本創作,在使用的過程中,需要創作者不斷投喂自己過往的作品,讓AI了解其創作風格,然后再根據風格進行創作。但AI的本質是拼湊和總結,所以會出現同質化的問題,也很難實現原創性,所以AI創作的橋段還是會出現一些問題。然而最大的問題是,AI無法寫出人類的高級情感,“根據我們的判斷,AI只能做劇本方面的輔助工作”。此外,他還會在拍攝過程中詢問AI一些基礎問題,但這些問題基本都是用百度就可以查到答案的。
該導演表示,AI生成視頻現在還是在短劇中用得比較多,中劇長劇目前還不太適用。因為中劇長劇畫面有4K分辨率的限制,AI很難達到一致的畫面效果。此外如畫分鏡、拍攝等工作,AI暫時也都比較難實現。
一位制片人也表示“我們目前很少用AI,偶爾用到也是在美術策劃階段”。
某位近期有作品在播的綜藝制作人也表示,“會偶爾讓AI幫忙出個文案,但也需要人工調整,用的很淺,因為綜藝節目本身還是從人出發,目前還沒有發現AI其他更大的價值和作用”。
首席消費官聯系到了風芒短劇的制作團隊,其今年初上線的《興安嶺詭事》正是全流程AI創作的作品,截至目前,該劇播放量已超6000萬,作為一部付費作品,該劇已經實現盈利。
目前風芒短劇在構建自身的短劇劇本智能體,就應用場景而言,風芒短劇在劇本評估與修改、分鏡頭初步構建方面都用上了自己的AI系統。
就AI劇本創作的同質化問題,風芒短劇的創作者表示,關鍵是要專業準確的提示詞及對于生成內容的反饋,劇本的生成部分目前各家仍在探索可投入生產環境的工作流,目前這一步仍需大量的專業編劇與技術人員的參與。此外,如何量化劇本是否符合生產標準以及價值觀導向,也是風芒團隊認為在AI時代能通過業務理解產生技術復利的事情。
而在效率與成本方面,風芒團隊表示,與傳統影視制作類似,AI短劇也會經歷前期開發、中期制作、后期投產等多個階段,平均而言,一個30分鐘的短劇耗時大概在2個月左右。制作成本主要受內容規格、題材類型以及技術配置三個方面的影響,價格差異主要在多模態技術融合及工具采購或開發上。目前,AI短劇的單分鐘制作成本約為20000元/分鐘,但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規模化生產的推進,成本有望進一步降低。
此外,就制作流程的重構與優化方面,風芒團隊表示,AI短劇使用數字演員替代真人演員,節約了溝通成本;AI分鏡生成與場景渲染可以同步進行,提升了資源利用率;同時,根據市場反饋能夠實時進行劇情調整,進一步增強了故事的可看性。
風芒短劇已經設立了自己的AI素材庫,風芒團隊告訴首席消費官,“雖然目前素材的復用率暫未達到內部預期,實際情況還屬于素材數據結構化大于使用率的階段,但是這塊我們會堅持投入,等待花開的那一天”。
即使目前觀眾對于AI表演的情感認同遠低于真人劇,但風芒團隊認為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觀眾認知度的逐步提高,AI短劇將成為一個專門的影視類目,其視聽效果將介于動態漫畫和真人劇之間。若未來AI實現全流程自動化,創作者的核心競爭力將主要向創意開發以及AI協同創作能力這兩個方向遷移。
隨著傳統創作者的審慎態度、風芒短劇等先行者的實踐,結合正分享使用AI制作的歌詞和音樂以及劇集先導片、愛奇藝公開使用進行劇本優化等工作來看,顯而易見的是,行業對于AI的嘗試還是很積極的,但在當下,AI可以完成的工作依然較為有限。AI在影視領域的探索雖已邁出堅實步伐,但目前的應用仍處于“摸著石頭過河”的階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