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高校招生工作而言,越來越多的高校學院開始重視朋友圈廣告這一營銷載體。基于傳播規律與受眾習慣的理性選擇,朋友圈廣告已成為高校招生的重要助力。
隨著社交媒體的深度滲透,朋友圈已成為大眾獲取信息、社交互動的重要場景。數據顯示,我國社交媒體用戶規模持續擴大,其中微信朋友圈日均使用時長穩定在較高水平,覆蓋從青少年到中年群體的廣泛人群。對于高校學院來說,目標受眾 —— 高中生及其家長、應屆畢業生、有深造計劃的求學者,正是活躍在朋友圈中的核心用戶。他們習慣在社交平臺上分享教育資訊、討論升學話題,甚至通過朋友圈獲取可信的院校信息。朋友圈廣告能夠精準嵌入這一信息消費場景,讓招生內容以自然、親和的方式觸達潛在生源,避免傳統硬廣的生硬感。
朋友圈特有的社交信任機制,為招生信息的有效傳播提供了天然優勢。用戶對朋友圈內的內容往往持有更高的接受度,尤其是通過朋友互動、分享擴散的信息,更容易形成口碑效應。高校學院的招生信息借助朋友圈廣告展示,不僅能直接觸達目標受眾,還可能通過用戶的點贊、評論、轉發等社交行為,在其關系網絡中形成二次傳播,放大信息影響力。
一、精準錨定高校招生的核心受眾群體
高校學院的招生目標具有明確的群體特征,主要包括高三學生及家長、復讀生、專升本考生、研究生備考群體等。不同群體的需求差異顯著,需通過精細化的定向設置實現精準觸達。
1、以高三考生家長為核心目標的定向策略
針對本科層次招生,高三考生家長是關鍵決策影響者。這類人群通常年齡在 35-50 歲,具備穩定的社會角色與教育消費能力,關注關鍵詞集中在 "高考志愿填報"" 高校專業就業前景 ""校園環境" 等。在朋友圈廣告投放中,可設置年齡 35-50 歲、地域為目標生源省份或重點中學集中區域、興趣標簽包含 "教育咨詢"" 升學規劃 ""職業發展" 等定向條件。
2、面向應屆畢業生的個性化觸達
專科院校或職業技術學院的招生重點,可放在應屆高中畢業生及家長,尤其是關注職業教育、技能培養的群體。通過設置 "高中教育"" 職業技能 ""就業指導" 等興趣標簽,結合 "校企合作定向班"" 實訓基地開放日 "等特色內容,吸引對實踐型教育感興趣的學生。對于研究生招生,可定向至本科院校學生,根據專業設置匹配" 學術研究 ""科研項目" 等興趣標簽,精準觸達有深造意愿的目標群體。
二、打造契合高校特質的招生廣告內容
高校朋友圈廣告的核心競爭力,在于將學院優勢轉化為具象化、情感化的傳播內容,避免同質化的 "院校簡介" 式表述,而是圍繞考生與家長關心的核心訴求展開。
校園場景化——拍攝實驗室、圖書館、運動場等真實畫面,制作成短視頻廣告或組圖。
師資力量具象化——介紹教師時,重點突出其教學與對學生的影響,增強說服力。
校園安全與生活保障——針對異地求學的家長擔憂,展示宿舍環境、食堂菜品、校園安保措施等,如 "24 小時安保巡邏 + 智能門禁系統"" 標準化食堂提供八大菜系自助餐 ",緩解家長對孩子獨立生活的顧慮。
三、構建效果導向的評估與優化體系
高校朋友圈廣告的效果評估,需兼顧品牌傳播與招生轉化雙重目標,通過數據驅動持續優化投放策略。
傳播效果:曝光量、點擊量、分享率、評論互動量,反映廣告內容的吸引力與社交傳播力。
轉化效果:招生網訪問量、在線咨詢量、志愿填報系統點擊量、線下宣講會預約人數,衡量廣告對實際招生工作的推動作用。
成本效益:單次點擊成本(CPC)、單個咨詢成本(CPA),評估預算使用效率,確保在合理成本內更好的觸達。
定向調整:投放 3-5 天后分析數據,若某地區點擊量高但咨詢量低,可能是地域定向過寬,需細化至具體城市或重點中學;若某興趣標簽群體轉化率顯著高于平均水平,可擴大該標簽的投放預算。
時段優化:通過分時段數據統計,發現某學院廣告在工作日午間(12:00-13:30)的點擊轉化率比晚間高 30%,可在后續投放中增加該時段的預算占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