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武漢的秋意漸濃,文華學院的290畝紅楓林便化作一片燃燒的云霞,將教學樓與實訓樓掩映在斑斕的光影中。每年11月的“紅楓文化節”,數萬市民跟隨著楓葉的指引走進校園,快門聲與贊嘆聲交織,讓這片楓林不僅成為武漢秋日旅游的“最美楓景”,更悄然升華為荊楚大地高等教育的文化地標。
紅楓林歷經15年扎根,早已超越了景觀意義,成為師生心中的精神圖騰——它見證著校園從荒坡到智谷的蛻變,更以獨特的文化基因,滋養著文華師生在數智浪潮中挺拔生長。
紅楓的根系深扎光谷腹地,文華學院的教育革新亦如楓葉脈絡般向縱深延伸。
面對人工智能、低空經濟等國家戰略需求,該校在今年新開設了智能飛行器技術、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等4個新專業,構建起“信息技術、智能制造、建筑工程、現代服務”四大數智化專業集群。這些緊扣產業前沿的專業設置,是對于區域經濟發展的主動回答。而支撐這些前沿專業建設的,正是理論功底深厚又深諳產業一線技術的師資力量。
在文華學院,紅楓精神的具象化表現為“雙師型”師資團隊的躬行實踐。占比65%的“雙師型”教師中,既有深耕學術領域的教授,更有來自航天科工、華為、烽火等龍頭企業的資深工程師。
比如,來自航天科工集團的資深工程師李建國,每周帶著學生鉆進智能裝備實驗室,調試應用于核電站的高危環境巡檢機器人;華為云架構師王薇的大數據課程,直接對接華為認證體系,學生在校期間即可參與真實企業數據中臺搭建。
機電學部副教授陳磊推行的“師徒制”培養,讓學生從大二起就跟著導師承接企業技改項目,其指導的智能刺菌包機器人團隊,不僅在全國機器人競賽中摘金,更將技術成果轉化應用于湖北某農業龍頭企業,這種“課堂連著產線、講臺對接市場”的培養模式,讓紅楓精神不再是抽象的口號,而是滲透在每一次代碼調試、每一場項目路演中的實踐哲學。
在這些兼具理論深度與實踐經驗的教師指導下,學生們的創新能力與實戰水平不斷提升,逐漸在競賽舞臺與產業前沿嶄露頭角。紅楓樹下的成長故事,正以亮眼的成績續寫新篇。
2025年第十六屆藍橋杯省賽中,信息學部學子包攬4項省級一等獎,獲獎項目 “智能康復外骨骼機器人”針對殘障人士行動不便問題,研發出基于肌電信號識別的輔助行走系統,已進入臨床測試階段。
隨后在中國大學生計算機設計大賽上,信息學部學生再創佳績,“校園易點送”團隊開發的無人配送調度平臺,成功解決高校最后100米配送難題,被多家本地企業相中洽談合作。
近兩年來,學生在全國性科創競賽中獲獎數量同比增40%,3個創業團隊入選湖北省科技型中小企業培育庫,無人機植保、智能養老監護等創業項目,正從紅楓樹下的創意雛形,成長為服務民生的科技產品。
就業市場的反饋更是印證著文華的教育成效:近三年,超300名畢業生走進華為、大疆、航天科工等龍頭企業,200余人扎根光谷核心產業鏈,2016屆校友周航在紅楓樹下創立的“極光智能”,如今已成為低空經濟領域的新銳企業。這些帶著紅楓烙印的畢業生,在產業變革的“秋風”里綻放。
當文華學院的紅楓林在秋日里舒展脈絡,這片由290畝楓葉織就的教育沃土,正以獨特的養分滋養著追光的青年。
從智能飛行器技術實驗室的無人機編隊,到烽火集團共建的5G工業互聯網產線,從航天科工工程師指導的巡檢機器人項目,到華為認證體系嵌入的大數據課堂,學校構筑的 "專業集群-產業學院-雙師團隊" 三維培養體系,如同紅楓的根系深扎光谷產業腹地,讓每個學子都能在虛實結合的實踐場景中觸摸未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