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5日,中國香港知名作家、美食家、電影監制、主持人蔡瀾在香港養和醫院安詳離世,享年83歲,與金庸、倪匡、黃霑曾經并稱“香港四大才子”的蔡瀾逝去,也就意味著曾經的四大才子都已經隕落江湖。
香港四大才子(金庸、倪匡、黃霑、蔡瀾)的相繼離世,標志著香港文化黃金時代的終結,其背后折射出傳統內容創作行業的系統性衰退。這一現象既是全球化與數字化沖擊的必然結果,也是香港社會經濟轉型期文化話語權遷移的縮影。
四大才子活躍的 1960-1990 年代,香港憑借特殊的地緣政治地位,成為內地文化精英的「避難所」。黃霑(廣州出生)、金庸(浙江出生)、倪匡(上海出生)、蔡瀾(新加坡出生)等「南來文人」將內地文化基因與香港本土市井智慧融合,創造出武俠、科幻、流行音樂、美食等多元文化形態,形成「東方好萊塢」「文化中轉站」的國際影響力。
這一時代的核心特征是文化輸出能力:金庸武俠小說全球銷量超 3 億冊,黃霑為《笑傲江湖》《倩女幽魂》等電影創作的配樂風靡華語圈,倪匡的《衛斯理》系列被改編為影視劇、漫畫等衍生作品,蔡瀾的美食專欄和電視節目塑造了香港「美食之都」的形象。
他們的作品不僅承載著本土身份認同,更成為連接兩岸三地及海外華人的文化紐帶。
然而,隨著香港回歸后社會環境變化、內地文化產業崛起,香港文化逐漸失去「橋梁」功能,沒落后的替代真空,也被碎片化與資本化所頂替。
2023 年香港電影票房僅占內地市場的 1.2%,且 80% 以上為合拍片,本土創作力大幅衰退。
蔡瀾美食節目收視率曾達32點(約210萬人觀看),如今香港最火YouTube美食博主訂閱量27萬(占人口3.6%)。
金庸曾在1980年拒絕邵逸夫收購《明報》編審權,2023年香港僅存的《南華早報》卻被阿里巴巴收購,編輯部也完全內地化。
黃霑用粵語俚語寫就得《問我》成為港魂之歌,如今香港流行榜TOP10中粵語歌僅2首(香港電臺2023年終榜)。
正是從香港從制造業中心轉向金融中心后,文化產業被視為「非核心產業」。2023 年,香港文創產業僅占 GDP 的 4.5%,遠低于金融業的 20%22,政策扶持力度不足導致人才與資本外流。
不得不說,四大才子的離世,恰似一曲挽歌,宣告那個「以香港為中心輻射全球華人」的文化時代正式落幕。
四大才子的時代雖已落幕,但他們留下的文化遺產 —— 兼容并蓄的創作精神、對本土文化的深度挖掘 —— 仍是香港在文化轉型中不可或缺的養分。
正如黃霑在《滄海一聲笑》中唱的「浮沉隨浪記今朝」,香港文化的生命力或許正孕育于轉型陣痛之中。
未來能否在保留本土特色的同時擁抱新技術、新市場,將決定這座城市能否在文化地圖上重新書寫屬于自己的篇章。(圖片來源網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