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探客紀
創作團隊 | 千城記
撰文| 雨 霏
編輯 | 李 想
強省會時代,注定不是一場百米沖刺,而是一場拼體力、拼心法、還得看持久戰術的馬拉松。
這幾年,越來越多省份喊出“強省會”口號,從成都到武漢,從合肥到濟南,仿佛誰的省會不強,整個省就抬不起頭。
合肥市位置圖(圖源@天地圖)▼
但真正細品你會發現:不是每一座省會都能在強省會戰略中跑贏自己,更別說跑贏別人了。在這場看似“全員進階”的賽道上,有的城市穩扎穩打,有的狂飆突進。也有一些,還沒起跑就被“逆襲者”甩出好幾條街。
比如濟南和合肥,兩個地理上相對接近的中部省會城市,一個是齊魯之首,一個是江淮中樞。一個沉穩厚重,底蘊深厚;一個充滿活力,節奏明快。
它們雖然起點不同,卻都肩負著帶動全省發展的重任,也都曾是各自省份不可忽視的“一哥”。
濟南市位置圖(圖源@天地圖)▼
如果把時間撥回到2000年,濟南在省會城市中優勢明顯:GDP是合肥的兩倍,人均水平也遙遙領先,地位穩固,底氣十足。而彼時的合肥,還只是“包郵區”的邊緣角色,經濟體量不及濟南一半,整體處于積蓄力量的階段。
到了2024年,格局已悄然逆轉。GDP上合肥與濟南打平,人均收入也呈現趕超趨勢。那些曾經代表差距的指標,如今正在一步步被抹平,甚至開始“調頭”。
這場追趕并非靠一招制勝,而是產業方向、制度設計、政策決斷力等多個維度的系統性發力所致。
合肥、濟南位置關系圖(圖源@天地圖)
這種強勢追擊也引出了一個更加值得追問的問題:在強省會競賽愈發激烈的當下,為何坐擁“齊魯之首”“黃河之心”的濟南,會被起步更晚的合肥反超?合肥贏在哪?濟南又失在何處?
要理解這場逆襲,得先看兩座城市的“信仰體系”到底有何不同。
2000-2024年濟南和合肥各城市GDP數據(圖源@中經數據)▼
合肥為什么能火?靠的不是資源稟賦,更不是命好,而是一套頗具膽識的“敢投+敢賭”打法。這座城市之所以被稱為“風投之城”,不是因為資本聚集得多,而是政府本身就是最有眼光、最敢出手的那一個。
最經典的案例,便是押注京東方。那時,這家面板企業已深陷虧損泥潭,多數城市避之不及,唯有合肥選擇逆勢投入、持續扶持。16年間,京東方與這座城市雙向奔赴,累計投資超1000億元。如今,它落戶合肥的初衷得以實現——在合肥基地支撐下,公司面板市場占有率連續4年位居世界第一。
京東方在合肥的深耕細作,引發了一系列連鎖反應。2017年,微顯示領域代表企業視涯科技落戶新站;2018年,柔性屏賽道“領跑者”維信諾也選擇落子……兄弟公司來了,上下游企業也來了。目前,合肥新站匯聚顯示產業上下游企業超120家,直接帶動了新型顯示這一整條萬億級產業鏈的崛起。企業翻身了,城市更是贏得了聲譽和長期回報。
合肥蜀山區建筑景觀,請橫屏欣賞(圖源@攝圖網)▼
這套邏輯,在高端制造業上持續演進。2010年前后,合肥就已開始圍繞“高技術、高風險、高成長”的產業路徑精準下注——寒武紀、長鑫存儲等項目,在別的地方連門都進不了,合肥卻愿意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別人怕“踩雷”,它就敢“首投”;別人等風來,它已經備好帆船。
新能源汽車就是又一回合“打得漂亮”的戰例。
2019年,蔚來深陷資金困境,合肥聯合國投創新等平臺果斷注資70億元,扭轉危局。一年后,蔚來中國總部落戶合肥,再之后市值飆升破千億,成為城市與企業共贏的典型。
航拍合肥翡翠湖琴島(圖源@攝圖網)▼
2021年,新能源汽車巨頭比亞迪加碼入局,攜整車制造基地、動力電池及核心零部件項目重磅入駐。這一戰略布局迅速顯現成效:2023年,合肥市新能源汽車產量突破74.6萬輛大關,其中比亞迪單一企業貢獻率超過60%,以驚人的“合肥速度”構建起完整的“整車+零部件”產業生態鏈。
可以說,合肥的崛起絕非偶然,而是憑借真金白銀的戰略投入和敢為人先的產業布局,在產業集群競爭中下出了一招制勝的“先手棋”。它的治理思路不是“保守兜底”,而是“前置下注”。也正因如此,合肥成了長三角里增速最快的萬億城市,也成了省會比拼中最受關注的“別人家的孩子”。
合肥立交橋(圖源@攝圖網)▼
相比之下,濟南顯得更為穩重,但也更顯保守。這座城市并不缺產業基礎,軌道交通裝備、重型機械、醫藥制造等傳統板塊在山東省內仍有分量,但在全國來看,這些產業多偏傳統,外溢效應有限,難以吸引年輕人才和新興企業扎根。
除此之外,濟南的發展困境,不是沒有方向,而是太多方向。頭頂“省會”“黃河流域重要的中心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等多個標簽,角色越多,任務越重,但資源終歸有限。攤子鋪得太大,每個方向都只能點到為止,最終難以做深做透。
山東省地標濟南解放紀念館(圖源@攝圖網)▼
更現實的是,濟南所處的省內格局也頗為分散。青島是山東另一個明星城市,煙臺、濰坊、臨沂又各有勢能,資源與注意力早被天然拉扯。濟南既要發力自我發展,又要兼顧“兄弟城市”的節奏,久而久之,不少戰略停留在紙上,落地也慢了半拍。
再放眼全國地圖,濟南夾在京津冀和長三角之間,看似通達兩大核心區,實則受制于雙重虹吸。在人才、資金、技術等要素爭奪中,本就不占上風。更重要的是,城市之間的競速早已不僅比拼規劃書上的目標,而是誰能快速找到一條清晰賽道,把資源集中投進去,跑出自己的節奏。
濟南奧林匹克體育中心(圖源@攝圖網)▼
當然,濟南并沒有原地等風來,也在試圖跑出自我。近年推動“工業強市”戰略,聚焦十大千億級產業集群,試圖在信息技術、生物醫藥、高端裝備等方向上“換道超車”。
新能源汽車便是典型案例。短短兩年內,引進比亞迪、吉利等整車項目及其配套,構建起完整產業鏈。2023年,比亞迪濟南起步區一期產量已超24萬輛,二期和吉利整車線也陸續投產,產業爆發力初步顯現。
濟南歐樂堡夜景(圖源@攝圖網)▼
與之聯動的,還有濟南傳統制造業標桿——濟南二機床集團的再崛起。這家擁有八十余年歷史的裝備制造龍頭企業,憑借其技術積淀成功搶占新能源汽車制造裝備制高點,該企業不僅為比亞迪、吉利等本土車企提供核心裝備,更成為特斯拉、小鵬等造車新勢力的重要供應商,其國內市場占有率突破90%,在國際市場也躋身第一梯隊。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該企業創新研發的新能源汽車一體化壓鑄生產線已在吉利工廠實現規模化應用,單條生產線即可滿足20萬輛整車的年產能需求。這種“老樹發新枝”的轉型實踐,讓濟南在新賽道上,打造出了自己的“爆點產業”。
生物醫藥方面,濟南也在押注透明質酸這一細分賽道,依托全球龍頭華熙生物,打造“中國透明質酸之都”,推進生命健康產業園、透明質酸谷等項目,培育千億級產業集群。
濟南大明湖風景區(圖源@攝圖網)▼
但無論是新能源汽車還是透明質酸,濟南的優勢更多還是停留在“具備條件”和“已有雛形”階段。相比之下,合肥的打法更為激進,也更高效。它像一位經驗老到的創業者,押注明確、節奏快速,敢賭也能贏。而濟南更像是班里的中等生,各科成績都說得過去,但缺乏那種驚鴻一瞥的亮點。
這種差距也體現在人口和人才的吸附力上。2000年,合肥常住人口比濟南少150萬;到2024年,不僅實現反超,還率先邁入“GDP+人口”雙萬俱樂部。這不是偶然,而是制度設計使然。合肥通過“政產學研用”聯動機制,讓中國科技大學、合肥工業大學等高校科研成果迅速走出實驗室、走進車間,形成了完整的轉化閉環。尤其是中國科技大學,它為合肥的崛起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支持和人才輸送。
2000-2024年濟南和合肥各城市常住人口數據(圖源@中經數據)▼
濟南也有山東大學、山東第一醫科大學、齊魯醫院這樣的優質科研平臺,學術實力不俗,論文發表量亮眼。但問題在于,“寫得出”卻“用不上”。成果常常停留在期刊上,難以上生產線。山大像一個人才流動巨大的“中轉站”,濟南卻始終沒能成為人才真正愿意留下來的“終點站”。
城市之間的競爭,說到底,比的不是誰的目標高,而是誰能講出一個可信、可行、可落地的城市故事。
合肥贏在“敢賭能贏”;濟南若想后來居上,就要學會把“穩”變成“準”,把資源聚焦在能干出影響力的產業爆點上,讓高校資源流入產業體系,讓人才留下來、干起來、成長起來。
這個時代,城市之間比拼的,從來都不是“有沒有”,而是“做不做得出來”“留不留得住”。
濟南百脈泉風光(圖源@攝圖網)▼
濟南并非沒有贏的可能。
從產業基礎看,無論是生物醫藥、算力底座,還是智能制造,濟南的“家底”并不薄弱。問題不在于有沒有資源,而在于能不能集中資源、集中力量,打造一個真正能撐起城市認知的主賽道。與其面面俱到地撒胡椒面,不如選準一個方向,聚焦一口井,挖出自己的“京東方時刻”或“蔚來時刻”。
這就意味著,濟南必須跳出傳統“省會思維”的路徑依賴。在今天這個比拼科技硬實力和產業深度的時代,敢于在高門檻、重投入的領域率先下注,敢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好政策不能只停在文件里,好成果也不能只躺在論文里,而要變成一條條真實可運行的生產線。
濟南博物館鎮館之寶魯王帽(圖源@攝圖網)▼
人才是產業的核心支撐,真正把人留下來,不靠情懷,要靠機會。讓他們在這里看得到未來、干得成事情,才是根本。濟南應把山大、山醫、齊魯醫院等優質科研資源利用起來,全方位打通從實驗室到生產線的“最后一公里”。
這不僅需要制度協同作為前提,更需要場景引導和鏈條式設計,把“人、技、產、資”真正串聯起來。科研人員能對接產業需求,企業難題能在本地找到解法,資本敢投、項目敢落,政府也能作為“總調度”推動資源高效運轉。只有當科研成果能落地、青年人才有成長空間、技術創新有上下游承接,濟南才真正具備“留得住、用得好、能成長”的城市環境。
濟南還可以借鑒合肥,如果能在關鍵賽道上打出一個產業爆點,講好一個能吸引資本、打動人才、帶動上下游協同的產業故事,這座城市依然具備“彎道超車”的可能。無論是人工智能、數字經濟,還是醫療器械,濟南都有一定的產業基礎,關鍵在于選得準、下得快、做得實。
安徽合肥三河古鎮風光(圖源@攝圖網)▼
在城市治理層面,濟南也需要在“效率”與“溫度”之間找到更好的平衡點。招商引資要更專業,企業服務要更細致,政策兌現要更有確定性。唯有建立起一套高響應、強執行的制度體系,濟南才能從“通道型省會”真正轉型為“引擎型省會”,實現從資源匯聚向動能轉化的躍遷。
歸根到底,濟南不缺資源、不缺平臺、不缺人才,真正缺的是一套系統打法:既能看得準方向,也能跑得起節奏;既有頂層設計的眼光,也有落地執行的狠勁。喊口號容易,難的是把產業一錘一錘砸出來,把人才一個一個留下來。這,才是濟南最需要啃下的那塊“硬骨頭”。
當然,合肥自身也并非沒有短板。
當前的發展高度依賴龍頭企業,一旦頭部企業受挫,整體抗風險能力便會受到沖擊。特別是在基礎教育、醫療資源等民生關鍵領域,供需矛盾已開始反噬人才留存率。
合肥市區的徽園(圖源@攝圖網)▼
更值得關注的是,強省會戰略所帶來的虹吸效應,正在拉大省內城市之間的發展落差。蕪湖、蚌埠、馬鞍山等城市的邊緣感上升,區域協同的挑戰愈發凸顯。如果無法形成帶動效應,強省會最終可能成為“獨強而孤立”的增長孤島。
一個真正的強省會,不能只是“一枝獨秀”,更要“帶一圈、熱一片”。合肥若想持續領跑,必須補齊民生短板、加強中小科創企業培育、延展產業鏈條,同時也應提升公共服務能力,讓周邊城市共享發展的紅利。
最終,這場強省會的比拼,比的不是誰喊得響、概念多,而是誰更能兌現承諾、講出結果。誰能把高質量的故事落到實處,誰就更有可能贏得這場“未來競速”的主動權。(完)
—【招賢】—
千城記公眾號、探客社公眾號長期招聘主筆、視頻剪輯、地圖設計師、三維動畫師、商務及活動策劃等(部分崗位可以兼職),薪酬面議。有意者請將個人簡歷發到郵箱:
tankeesky2022@163.com
【參考資料】
1.《合肥殺瘋了!成為第18座“千萬人口城市”,城鎮化率高達86.38%,合肥為何這么猛?狂飆背后竟是“風投”模式,多次押中產業風口》金融界2025-03-10
2.《從“最大縣城”到“雙萬城市”,合肥是如何彎道超車的?》經濟觀察報2025-03-23
3.《2024年合肥市人口變動情況抽樣調查主要數據公報》合肥市統計局2025-03-24 16:40
4.《從“五條路”到“萬億城市”,合肥有什么秘訣?》新華社2024-04-17 15:55
5.《濟南2024區縣經濟圖譜:頭部領航“增長極”,“新興勢力”沖刺發力》海報新聞2025-02-08
6.《濟南各區縣GDP公布!歷下、高新、歷城、市中、章丘、萊蕪領跑》魯網2025-02-08
7.《大幅低于全省,濟南為何又陷低迷?》新青記2024-06-03
8.《安徽向新丨“新型顯示第一城”是怎樣煉成的?》人民網 2024-06-24日
●本文為原創,未經許可不得轉載和摘編,申請轉載可在文章后直接留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