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舜的貢獻
——讀《大舜傳》有感
呂瑜潔
近日有幸拜讀了我在宣傳系統工作時的兩位老領導——李永鑫先生、何俊杰先生合著的《大舜傳》,讀完此書,思緒仿佛穿越到了4500多年前。正如書中所言,4500多年前是中華文明的肇始時代,是三皇五帝、大禹等英雄輩出的時代。作為五帝的最后一位,舜善于修身,真正做到了為子孝、為兄仁、為友義、為臣忠、為君賢,是一位至圣完人。
在看此書前,我腦海中有兩個疑問:一是舜為何能成為堯的接班人?二是舜對中國歷史的發展做出了怎樣的貢獻?看完全書后,結合書中的真知灼見,談一點我的淺見。
先說舜為何能成為堯的接班人?
我想,舜除了以孝聞名天下外,他身上還有一個可貴的品質,那就是謙讓不爭。農耕時代,土地是最寶貴的生產資料。人和人之間、村和村之間、部落和部落之間經常因為爭奪土地而發生沖突。據《史記·五帝本紀》記載,舜在歷山耕田時,謙讓豁達,不與人爭田地。因為舜的不爭,他周圍的人也都學會了不爭,大家互相謙讓、團結友愛。于是,越來越多人向舜聚集靠攏,部落迅速強大起來。用《史記·五帝本紀》的話說,就是“舜耕歷山,歷山之人皆讓畔;漁雷澤,雷澤上人皆讓居;陶河濱,河濱器皆不苦窳。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舜因為孝順和謙讓而美名遠揚,因此,當堯讓四岳(四方諸侯之長)推薦德才兼備的接班人時,四岳一致推薦了舜。于是,堯把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了舜,讓娥皇、女英近距離觀察舜的品行,確定舜確實如傳聞說的那樣后,放心地禪位給了舜。舜的孝順和謙讓,奠定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歷經千年,流傳至今。
紹興市柯橋區王壇鎮舜王廟
再說舜對中國歷史的發展做出了怎樣的貢獻?
書中有這樣一段話:“孝,本身不是目的,構建和諧社會才是舜孜孜以求的最終目標,在舜幾十年的政治生涯中,始終堅持這一原則。”
這段話提到了一個核心思想——中國古代文化一直強調忠孝倫理,而忠孝倫理的核心是孝。為什么“孝”的地位這么高?因為,中國文化特別是中原文化是一個以農耕為主的定居文化,這和游牧文化差別很大。在農耕文化中,大家聚族而居,全家人、全族人集中居住在一起,這么多人住在一起,難免會發生很多利益糾紛。如何處理利益糾紛?這是一個很考驗管理者智慧的難題。
虞舜出生地——上虞虹漾村
中國人的解決辦法是用“禮”來規范。“禮”強調謙讓,并注重人倫輩分。比如,晚輩要孝順長輩,長輩要愛護晚輩,晚輩不應該和長輩爭。這些道理被儒家慢慢提煉出來,稱之為“孝”。“孝”可以有效解決家族利益糾紛,讓整個家族和睦緊密地團結在一起。
如果“家”散了,“國”就不存在。如果“家”能緊密團結在一起,繼而每個部落也能緊密團結在一起,最后,整個民族、整個國家就是堅強有力的。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舜對中國歷史發展做出的最重要貢獻,就是給中國建立起了一個孝的傳統,他本人就是孝的最佳代表。從此,家庭倫理中的孝,成了中國古代社會治理的核心原則,舜當之無愧是中華道德文化的鼻祖。用《史記》的話說,就是“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可以說,舜是推動中華文明由野蠻走向文明的重要推手,是中華文化史上的里程碑之一。
李永鑫先生、何俊杰先生在深入研究古文選《尚書》《史記》及諸子百家文選基礎上寫出了《大舜傳》,對追溯史前文明邁出了新的一步。他們重新考證舜出生于浙江上虞,歸葬在湖南蒼梧,對舜的生平事跡、德治社會做出了新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見解。
值此《大舜傳》問世之際,讓我們再次向生活在4000多年前的舜致以崇高的敬意,并自覺傳承好、弘揚好禹舜文化,在新時代的浪潮中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何俊杰、李永鑫等組成的考察組與當地文史工作者在寧遠縣舜帝廟村
(呂瑜潔,中國作家協會會員、紹興市文藝兩新發展促進會會長,畢業于廈門大學歷史系,已出版長篇歷史小說《紅豆生南國》、歷史散文《歷史的背影和回眸》《榴梿一樣的紅樓夢》等多部歷史文化暢銷書)
責編:劉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