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極還在之際就得靠多爾袞征戰四方,那時候他的羽翼已經強壯起來。
等到皇太極掛了,多爾袞剛剛31歲,正是年輕力壯的好時候,這時候他出來爭奪皇位勝算似乎很大。
再加上有人說皇太極的皇位是搶了多爾袞的,此時多爾袞爭奪皇位也被看作理所應當。
法理和實力上都占據優勢,可偏偏坐在皇位上的不是多爾袞,還是皇太極一脈。
難不成還是多爾袞的實力不夠嗎?還是說這背后有啥不為人知的權利游戲?
1643年,51歲的皇太極突然死了,死的速度特別快,快到連遺囑都沒有寫下。
他可是要帶著大清進關的關鍵人物,眼看就要實現夢想了,結果人直接沒了。帶來的后果就是朝廷直接炸鍋了。
按說這時候大清不缺人才,皇太極沒了可以有別人,畢竟底下有這么多能臣武將,足夠打進關內。
可權力讓人著迷,誰都想搏一搏皇位。
沒有明確的繼承人,這也就給了各方勢力爭奪位子的借口。
再加上皇太極的兒子們年齡都比較小,福臨那時候才6歲而已。
當然,豪格最大34歲了,可他不得人心,戰功上也不十分突出,性格的原因很少有人直接支持他。
可對面的陣容卻讓人有些心動,多爾袞雖然比豪格小3歲,可他的實力卻是最突出的。
僅僅是身上的戰功已經足夠讓所有人閉嘴,再加上他的正白旗實力最強,還有他弟弟的鑲白旗,這樣的機會真是千載難逢啊。
但機會不可能只給多爾袞,八旗其他幾個旗主也在虎視眈眈。
清朝的皇位繼承可沒有咱中原那么多規矩,努爾哈赤雖然立了老大為太子,但很快他就死在了權力斗爭的旋渦當中。
就算太子活著,汗位、皇位也不一定傳到太子手中,因為那時候滿清流行的是貴族議會推選制。
八旗當中誰能拉攏更多的旗主,那么誰就能贏,誰就可以坐上皇位。
皇帝崩了,八旗的格局更加分裂。
兩黃旗不用說了,這當時是親自掌握在皇太極手中的,也是兵力、戰力最強的兩旗,人數大概在3萬人左右。
他們支持的目標是皇太極的兒子們,但不具體到某一人。
豪格,或福臨,亦或其他子嗣,兩黃可不管這些,只要是先皇一脈就可以。
這時候呢,豪格就蹦出來了,他手底下只有一旗,是正藍旗,這支肯定是支持自己的,兵力在1.5萬。
但豪格的性格傲慢,使得他不得人心,很少有人愿意支持他,哪怕是兩黃旗對他興趣也不大。
還有一點就是豪格這時候已經34歲了,有自己的主見,其他勢力想要操縱起來肯定做不到。
豪哥算一個備選,另一個備選對象就是多爾袞了。
他有自己的正白,還有弟弟的鑲白,兩方總人數在3.4萬左右,且正白旗是八旗當中戰力最強大的。
八旗當中五旗已經有各自的支持對象了,只剩下正紅旗、鑲紅旗還沒有表態,但在代善的示意下,兩旗最終選擇了中立,誰也不幫。
這一直是代善長盛不衰的法寶,不站隊,不爭權,還往后退,也是代善家族在清朝一直穩居最強大的皇室家族原因所在。
同時,也是能夠成就三大鐵帽子王的根本。
總結一下就是,多爾袞的票有兩白,兵力在3.4萬;豪格的票是正藍,只有1.5萬;兩黃旗的票是3萬,但支持先皇的兒子,要求父死子繼。
兩黃旗的選擇也沒有錯,因為一旦換成別人上位,他們將失去嫡系的資格,所以必須維持皇太極一脈的利益。
這中間叫的最歡的當屬索尼和鰲拜,他倆還敢帶兵包圍會場,放出狠話不選皇太極之子的話,就要血濺當場。
此時多爾袞硬拼能不能成功,大概率可以獲得慘勝,但他們也將失去問鼎中原的機會。
這里不得不說多爾袞的心還是裝著集體利益的,在這樣大的誘惑面前,他選擇了退一步,把皇位讓先皇一脈,只要求當攝政王。
兩黃、兩紅,哪怕是被踢出局的豪格都說不出什么,畢竟皇位真的留在了先皇一脈。
6歲的福臨也被看作是合適的繼承人,這么小的年齡肯定好擺弄。
作為利益的交換,他們就得把權力讓出來給實力最強的多爾袞。
還有人說多爾袞是為情所困,順治他媽那條腿把多爾袞纏的死死的。
實際上,他媽可不是一個草包,而是一個等頂級陽謀家,兩黃旗、蒙古勢力都在他的掌握之中,這也成了福臨能作穩的保障。
可惜多爾袞死的太早,不然歷史肯定會被改寫。
哪怕讓他多活10年,大清的未來還真不好說會是什么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