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以色列休戰沒兩天,伊朗總統佩澤希齊揚就迫不及待的投降,隔空喊話以色列,只要滿足條件,伊朗就放棄核武器。
盡管伊朗的核設施被美軍給摧毀了,可要不要繼續核計劃,這事估計還有待最高領袖哈梅內伊定奪,可佩澤希齊揚倒有點自作主張的意思,先舉起白旗投降。
據俄媒報道,日前佩澤希齊揚在和埃及總統塞西的通話中表示,伊朗贊成在中東建立無核區,消除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但有一個條件,那就是以色列參與進來,言外之意是以色列也要放棄核武器。
美以打擊下的伊朗困境
6月13日凌晨,以色列對伊朗多地發動大規模空襲,隨后美國直接下場,于22日對伊朗福爾多、納坦茲和伊斯法罕三處核設施發動襲擊。這輪持續12天的沖突中,美以宣稱“徹底摧毀”伊朗核能力,但實際效果卻充滿爭議。美國國防情報局評估顯示,伊朗鈾濃縮離心機大體完好,核計劃最多僅推遲數月。國際原子能機構也證實,伊朗核設施雖受損嚴重,但未發生放射性物質泄漏,鄰國環境未受影響。
伊朗原子能組織則迅速啟動重啟計劃,強調“生產和服務不會中斷”。 這場軍事打擊對伊朗造成的創傷是肉眼可見的。衛星照片顯示,伊斯法罕核設施地面建筑幾乎被夷為平地,供電系統完全癱瘓。伊朗外交部承認,核設施“遭遇輪番攻擊,受損嚴重”。但伊朗并未如美以所愿陷入混亂——襲擊發生后,伊朗向以色列境內發射多輪導彈和無人機,甚至在23日對美國駐卡塔爾烏代德空軍基地發起報復性打擊。
更具象征意義的是,此前被傳陣亡的“圣城旅”指揮官伊斯梅爾·卡尼現身慶祝停火的民眾集會,高呼“敵人的陰謀徹底失敗”。 這種反差揭示出美以軍事行動的深層困境。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曾夸口“根除伊朗核計劃”,但以情報部門私下承認,伊朗核能力僅“倒退數年”。美國國防部下屬機構的評估更直言,此次打擊“可能只會使其核計劃推遲數月”。
更諷刺的是,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披露,美軍B-2轟炸機投擲的巨型鉆地彈并未穿透福爾多核設施90米深的地下掩體,僅摧毀地面建筑。這種“雷聲大雨點小”的打擊,反而激發了伊朗民眾的抵抗情緒。德黑蘭街頭出現大批揮舞國旗的示威者,高呼“美國打不垮伊朗”。
總統的投降言論與最高領袖的博弈
在停火協議生效僅兩天后,伊朗總統佩澤希齊揚的一番言論引發軒然大波。他在與埃及總統塞西的通話中表示,伊朗支持建立中東無核武器區,但前提是以色列也必須放棄核武器。這一表態被部分媒體解讀為“隔空向以色列投降”,甚至被貼上“自作主張”的標簽。若結合伊朗復雜的政治生態,這一言論實則是多方博弈的產物。
作為2024年當選的改革派總統,佩澤希齊揚的政治根基本就不穩。他在競選時提出“與西方緩和關系”的主張,但受制于最高領袖哈梅內伊的權威。今年3月,他因主張與美國對話遭哈梅內伊公開反對,導致副總統和財長接連辭職。此次關于無核區的表態,更像是在國內外壓力下的策略性妥協。一方面,他需要回應美以“伊朗擁核威脅”的指控,爭取國際社會對停火的支持;另一方面,他又必須避免觸碰哈梅內伊“永不投降”的紅線。
哈梅內伊的態度尤為關鍵。在停火后首度發聲時,他明確表示伊朗“狠狠地給了美國一記耳光”,并強調“永遠不會投降”。伊朗外交部隨后宣布暫停與國際原子能機構合作,議會更通過法案限制核查人員進入。這種強硬姿態與佩澤希齊揚的“溫和”言論形成鮮明對比。分析人士指出,佩澤希齊揚的提議本質上是“不可能實現的條件”——以色列作為中東唯一擁核國家,從未承認擁有核武器,更不可能主動放棄。這種“以退為進”的策略,既給國際社會留下談判空間,又避免直接損害伊朗核權利。
更值得玩味的是,佩澤希齊揚的言論與伊朗外長阿拉格齊的表態存在微妙差異。阿拉格齊在接受采訪時明確表示,伊朗暫無重啟核談判計劃,并提出解除制裁、允許鈾濃縮等“三點條件”。這種立場顯然更貼近哈梅內伊的路線。有觀察家認為,佩澤希齊揚的言論可能是在為未來談判試探底線,而真正的決策權仍掌握在最高領袖手中。
國際反應與伊朗的未來選擇
佩澤希齊揚的提議在國際社會引發連鎖反應。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第一時間表示支持,稱伊朗核計劃的和平性質應得到尊重。中國外交部則呼吁通過外交途徑解決爭端,強調“軍事手段不是出路”。這些表態與美以形成鮮明對比——美國副總統萬斯宣稱“伊朗核計劃已倒退數十年”,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更威脅“將挫敗任何重建核計劃的企圖”。 這種分歧背后是大國博弈的復雜格局。俄羅斯正通過支持伊朗擴大在中東影響力,其原子能機構已與伊朗簽署合作協議,計劃在核技術領域展開深度合作。
中國則繼續扮演調停者角色,伊朗防長納西爾扎德在訪華時特別感謝中方“主持公道”,并希望中國在維護停火中發揮更大作用。反觀美國,盡管特朗普在北約峰會上稱伊朗襲擊是“友好行為”,但軍方仍在中東增兵,B-52轟炸機持續在波斯灣巡航。
對伊朗而言,如何在多重壓力下找到平衡點至關重要。一方面,其核設施受損嚴重,重建需要國際技術支持;另一方面,國內保守派要求對美以保持強硬姿態。這種矛盾在議會通過暫停與國際原子能機構合作的法案時達到頂點。更嚴峻的是,經濟制裁導致的民生困境可能削弱民眾對政權的支持。德黑蘭集市店主巴爾基坦言:“停火不會長久,美國和以色列不會信守承諾”。
未來的關鍵在于哈梅內伊的決策。這位最高領袖已多次強調“核技術是伊朗的權利”,并誓言“繼續推進核計劃”。但他也面臨現實壓力——若美以再次發動襲擊,伊朗的防御能力將受到嚴峻考驗。有分析認為,伊朗可能采取“以核換制裁”的策略,在保留部分核活動的前提下,爭取解除經濟封鎖。這種模式在2015年伊核協議中曾被采用,但如今美以的立場更加強硬,談判空間已大幅壓縮。
佩澤希齊揚的言論或許揭示了伊朗的深層焦慮。在美以軍事打擊和經濟制裁的雙重擠壓下,伊朗迫切需要尋找破局之道。無論是“建立無核區”的提議,還是“暫停與國際原子能機構合作”的法案,都無法掩蓋其戰略困境:在核問題上讓步可能喪失戰略威懾,堅持強硬路線則可能招致更嚴厲打擊。這種兩難選擇,將持續考驗伊朗政權的智慧與韌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