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長江三峽重慶忠縣段,有一艘編號為“渝忠客2180”的客運輪船。每天往返在忠縣縣城和洋渡鎮之間,航程單程長30公里,每次行駛需要兩個小時左右,在高速路、高鐵出行普及的出行快時代,這艘船的速度慢得有些格格不入,但每天有一群特殊乘客凌晨三四點起床趕山路,背著重重的背簍趕到碼頭翹首盼望著“渝忠客2180”到來,他們就是沿江兩岸靠種菜為生的農民。這艘船也因此被稱為長江上的“背簍輪船”。客輪的船長是秦大益,大家都管叫他“一哥”。今天的系列報道《心愿》,我們走進“一哥”秦大益,了解他和這艘“背簍輪船”的故事。
“背簍輪船”以愛啟航 擺渡溫暖與希望
清晨6點半,天光初明,伴著淅淅瀝瀝的雨,重慶忠縣洋渡鎮,一聲悠長的汽笛劃破了寂靜,兩層高的紅漆客輪“渝忠客2180”緩緩駛離碼頭,開始了又一天的航程。
這是從洋渡鎮到忠縣縣城僅存的一艘客運船,全程30公里,沿途停靠7個站點。時逢夏季,三峽大壩放水騰庫,庫區的水位下降,原來的碼頭已經在半山崖,上船的人們需要在退水的陡峭濕滑崖壁上臨時開辟新的道路。正在掌舵的人就是船長秦大益,他今年48歲。30年的跑船生涯,讓他對這條江上路線再熟悉不過。秦大益說,他的乘客基本都是以種菜為生的農民,而且大部分是村里的留守老人。老人們每天起早貪黑,背著比人還高的,重達幾十上百斤的背簍,走幾公里山路來坐船,為的就是能到縣城的菜市場把新鮮采摘的蔬菜和土特產賣個好價錢。
雖然重慶沿江的高速路早在2016年就通車了,但是相對客車,輪船的甲板更加寬闊,能夠容納眾多裝滿蔬菜的籮筐、背簍以及雞鴨鵝等活禽。而且12元的船票,相比18元的車票,便宜三分之一,對于勤儉了一輩子的賣菜老人們而言,輪渡無疑是更好的選擇。
盡管天下著小雨,但是隨著停靠的站點增多,船上的乘客也越來越多,甲板上漸漸擺滿了背簍和菜籃。船上熱鬧了起來,有整理貨品的,儼然一個小市場。
這些前去趕集賣菜的老人,年輕的60多歲,年紀大的已經80多歲了。辛苦了一輩子,把兒女拉扯大,自己老了卻依然舍不得休息。這些農村老人一直堅持在田地里勞作,種菜、喂養家禽,收獲后,凌晨三四點就起床趕路,背著幾十斤重的背簍去縣城售賣。
堅持開下去 “背簍輪船”滿載真情厚誼
一艘緩緩行駛的渡船,一群庫區的留守老人,他們每天準時在長江上相聚。為了這相聚,船長秦大益付出了很多。隨著高速公路通車、高鐵開通,選擇坐船出行的人越來越少了。往返于這條客運路線的輪渡從原本的十來艘,縮減到最后只剩下“渝忠客2180”一艘客船還在堅持,而秦大益他們也常常是入不敷出。是堅持運營還是換營生,何去何從,成了擺在船長秦大益面前最大的難題。
秦大益的祖輩都生長在長江邊。他的爺爺曾經是長江上的纖夫,父親過去在長江上開客渡船,18歲時家庭突發變故,秦大益接過父親的船舵,開啟了自己的船長生涯,如今已經30年了。
2013年,秦大益與朋友曹利芳合伙包下一艘客船,跑起了從洋渡鎮到忠縣的客運。2016年底,沿江高速公路全線通車,輪船的乘客數量銳減,曾經繁忙的航線變得冷清。到了2020年,這條航線只剩下“渝忠客2180”一艘輪渡還在堅守。
很多次秦大益都想放棄,但想到江岸邊望眼欲穿等待著的背著沉重菜簍步履蹣跚的老人們,秦大益覺得,自己還是要堅持把這趟渡船開下去。
一個月盼一個月,秦大益和合伙人曹利芳咬牙繼續堅持了兩年。經營的壓力像沉重的錨,拖拽著秦大益。直到2022年,兒子讀大學的一萬元學費也拿不出的時候,秦大益幾乎被壓垮了。
為了兒子上學,秦大益狠心決定把船賣了,再出去打工。就在臨走之際,他拍攝了一條紀念視頻,他的兒子秦源澤將視頻發到了網上。
沒有濾鏡、沒有特效,銹跡斑駁的舊船、身形佝僂歲月滄桑的菜農被鏡頭記錄,竟意外觸動了無數網友的心,這條準備告別的視頻也在網絡上迅速傳播開來。
憑借年輕人敏銳的直覺,“00后”秦源澤意識到,這也許是父親和“渝忠客2180”最后的機會。于是他開始直播起父親跑船的日常和船上老人們的故事,迅速吸引了大批網友關注。拿到第一筆直播收入后,秦家父子決定此后用這筆費用給坐船的老人們提供免費早餐。
給乘船老人免費早餐從直播的第一天起就再也沒有斷過。秦大益說,這些老人子女大都在外地打工,而自己是村里為數不多的壯年,平時能幫就多幫點。眼前這位爺爺今年85歲了,去年夏天突然中暑,秦大益第一時間把老人送到了醫院。在秦大益眼中,這些朝夕見面的老人已經成為了家人一樣的存在。
秦大益對老人們的關心幫助,也收獲了溫暖的回應。2024年,秦大益因急性胰腺炎入院治療,乘船老人們得知后,為他擔憂,專程拎著自家的土雞蛋到醫院去看望他。
守護“背簍輪船”行穩致遠 總臺助力為百姓帶貨
秦大益和乘船的老人們的真情互動,感動了越來越多的人。網絡上的視頻與直播,也讓這些生活在庫區農村的老人被外界越來越關注。如今,愛心人士和志愿者從四面八方匯聚而來,共同守護“渝忠客2180”這趟滿載希望的水上公交,為他們護航。在了解到秦家父子的心愿后,我們聯合總臺各平臺共同發起媒體直播行動,助力“一哥船長”為庫區百姓帶貨。夏季多雨,長江江面極易出現團霧,局部能見度低,會嚴重影響客船航行。在我們跟隨著“渝忠客2180”采訪時,航程到一半,江面能見度突然急劇下降,為保證安全,“渝忠客2180”被迫緊急靠岸停航。等待了四個小時濃霧依然未散,眼看著中午過后,這一船菜就賣不出去了,正在大家焦急無奈之時,一艘海事領航船拉著警報出現在遠處的大霧中。
在海事部門帶領下,“渝忠客2180”終于安全穿過大霧,抵達了忠縣縣城的西山碼頭。因為地處三峽庫區,碼頭與街道有高30余米的消落帶無法修建電梯,200多級的臺階只能靠肩挑背扛著沉甸甸的竹簍走上去。因為秦家父子的直播,很多志愿者每天都自發等在這里,來幫助老人們背菜。
秦源澤說,原來的菜市場距離碼頭還要再走50分鐘,對于負重的老年人來說非常不容易。去年,在政府協調下,將碼頭附近的一處停車場改造成了菜市場,現在老人們上岸只需要步行5分鐘就可以到達。
老人們到菜場開始賣菜,秦源澤繼續直播,他會在直播間幫助老人們售賣蔬菜和農產品。
為了幫助老人們把農產品更好賣出去,秦大益與合伙人曹利芳每家輪班各跑一天船,不跑船的那一天,秦大益就帶著兒子一起去助農直播。為了完成他們的心愿,我們聯合總臺各平臺以及當地媒體,共同發起媒體直播行動,與“一哥船長”一起直播,讓更多的人看到“渝忠客2180”,關注庫區賣菜群眾。
直播這天,前來賣菜的老人比以往要多,不一會兒就排起了長龍,買的產品都是爺爺奶奶一大早現摘的新鮮蔬菜,有玉米、茄子、黃瓜、辣椒等。直播持續了1小時,央視新聞客戶端、微博等各平臺同步直播,實時在線觀看量達到200萬人次,“一哥船長的”直播間更是人氣爆棚,一共發出了十次助農鏈接,每一次都是上單就秒光,很多網友還大呼搶不到。在一旁邊打包的志愿者也加快速度忙到飛起。
有滿滿的愛心,有政府和無數網友的支持與幫助,一切都在發生著溫暖而美好的變化。為了更好服務這些菜農,當地政府就近修建了菜市場,讓負重的老人們能少走點路少爬點樓梯。海事部門還專門為這艘“水上公交”開辟了新航線,政府聯動16個部門多次會商,即將出臺一系列“護航”“助農”“促銷”政策。
今年10月,一哥也要換新船了,一艘能載200人的大船將擺渡更多熱愛與熱望,新船的編號仍然保留“渝忠客2180”。祝愿這艘長江上的“背簍輪船”行穩致遠,越行越好!
(央視新聞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