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汝于成慈善基金會迎來南京師范大學中北學院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團隊,一場口述史訪談活動在此展開。玉汝于成慈善發起人惲老師熱情接待學子,通過深度對話、故事分享與實地參訪,為青年學子呈現了一場關于教育初心、慈善堅守與人生價值的生動思政課。 活動伊始,惲老師帶領同學們參觀基金會總部,介紹玉汝于成從助學社到基金會的發展歷程以及目前為止取得的成果。在談及投身慈善助學的初心時,惲老師從個人經歷出發,動情說道:“民族復興需要人才,而教育是培養人才的根基。”希望通過助學項目,能夠更大范圍的普及教育,從而造福社會。這一席話,讓在場學子深刻感受到教育扶貧背后的家國情懷。 在“最難忘的助學故事”環節,惲老師坦言深受觸動的故事有太多太多,有山村椰子樹下的坐著的五年級的小女孩,有逆境中的丹中學子,還有考入北大的勵志少年……每一個孩子都以堅韌改寫了人生軌跡,用知識打破了命運枷鎖。老師坦言,助學事宜的進展離不開政府的大力支持,政府的救助體系日益完善,注重精準幫扶,與基金會合作在去年已成功助力三個家庭辦理低保。每個孩子都是一顆星,玉汝于成慈善愿做擦亮星光的人。 面對“最大困難”的提問,惲老師直言“信任危機”曾是最痛心的挑戰。“在助學社創立之初,總有很多人會質疑我們借慈善謀私利,但我們用這么多年行動證明:以公正、透明、規范為工作準則,堅持不懈終會贏得尊重,并不需要過多的口頭辯白。”這份坦蕩,讓同學們看到公益人“但行好事,莫問前程”的赤子之心。 在談及“助學除了經濟支持、還能通過哪些方式真正改變貧困學生的命運?”這個問題時,惲老師表示這也是他一直在思考的問題,他認為要從助學理念出發:其一,建立激勵型獎學金機制,以獎代助,將被動受助轉化為主動進取,喚醒孩子內生發展動力;其二,打造能力培養平臺,通過每年的演講競賽、名校研學等活動,錘煉孩子的自信,鍛煉孩子們的口才以及膽量。與此同時,開拓孩子的認知邊界,破除心理桎梏,不讓孩子做井底之蛙,點燃他們求知的渴望,強調要自強自立自主自助;其三,傳承感恩的優良美德,將孝親敬長、反哺社會的價值理念植入成長基因,形成“受助—自助—助人”的良性循環,讓善意永續傳遞。不僅要幫孩子走出物質貧困,更要帶他們打破精神桎梏。這是玉汝于成慈善長久以來一直堅持的目標。 活動尾聲,惲老師向年輕一代發出呼吁:“公益不必刻意求大,關愛同學、傳遞溫暖就是最好的實踐。重要的是腳踏實地、不圖虛名。”談及未竟之愿,惲老師提出針對玉汝于成項目中未來有創業需求的學子,若存在資金困境,玉汝于成慈善將在資金條件允許時啟動風險投資支持機制的設想,希望通過資本賦能的方式,既能破解創業者初期發展瓶頸,又能推動受助者實現從“受益者”到“價值創造者”的身份躍遷,助力受助學子反哺社會,形成慈善閉環。當然這一愿景的實現仍需久久為功,玉汝于成將始終以篤行之姿踐行公益長征。 臨別之際,惲老師以雷軍創業故事勉勵學子:“專業是立身之本,興趣是創新之源。既要志存高遠,更要深耕腳下。”師娘則為每位同學送上精心準備的紀念品,禮輕情意重,傳遞著“玉汝于成”的殷切期待。
此次實踐課不僅讓學子們觸摸到慈善的溫度,更深刻理解了教育的意義。玉汝于成,教育筑夢,相信這場關于愛與堅持的對話,將在青年心中播下向善的種子,靜待花開。
初心如磐:讓教育照亮復興之路
微光成炬:困境學生命運的轉折點
破浪前行:用堅持自證清白
助學之道:從“經濟輸血”到“精神賦能”
致青年:公益不在遠方,而在身邊
一堂行走的“人生思政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