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是“出分記”,高考、中考分數接連發布。想用傳統的對聯形式為學子們送祝福?抓耳撓腮半天寫不好,怎么辦?
7月5日,第十五屆江蘇書展上,南京大學教授程章燦新書《對聯課》首發,程章燦與蘇州大學文學院教授陳國安圍繞新書展開對談。寫對聯這一“冷門絕學”,在學者生動的講述中,變成了有趣好玩的“DIY課程”。
南大學生上過的“對聯課”變成了一本書
對聯,又稱楹聯、春聯、對子等,是極具中國特色的文學樣式。對聯短小凝練,講究對仗、平仄、用典,且與詩賦文章、書法篆刻、園林建筑、景觀設計等密切互動,與日常文化生活息息相關,看似簡單,實則大有學問。
一副對聯,既能登高望遠描繪風景,也能品評人物縱論古今;既可承載政治評判與學術見解,亦能抒情言志,彰顯文人雅士的風雅趣味。在大眾的冠婚喪祭等人生儀軌中,對聯更是傳遞祝福、表達哀思、凝聚人情的重要載體。這種獨特的對稱之美與精煉之語,使其成為連接雅俗、溝通古今、承載情感與意志的關鍵文化符號。
近日,著名文史專家、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程章燦的新著《對聯課》正式出版。該書以其在南大開設的“對聯課”講稿為基礎,精心修訂而成。全書通過十二講系統拆解對聯藝術,從起源典故到平仄修辭,從園林題額到新春門聯,將這一刻在中國人文化基因里的文學樣式娓娓道來,堪稱一堂聽得懂、用得上的傳統文化必修課。
《對聯課》的目標是讓讀者掌握鑒賞與寫作要領
程章燦教授與對聯教學淵源頗深。二十多年前,他就在“韻文格律與習作”課程中講授對聯。2022年春季重啟的“對聯課”則大膽創新,采用“DIY課程”模式——學生自主選題、創作實踐,如同“食客點菜”“玩家闖關”。這種模式成功吸引了跨文理工科的學子,讓年輕人重新認識到“對聯”這位“千齡老者”的廣博精深與永恒魅力。
程章燦開課的初衷,是希望大眾真正理解對聯這一文藝樣式,具備鑒賞優劣,甚至訂正潤色的能力。他強調,當今社會諸多場合仍需對聯,《對聯課》的目標正是讓讀者掌握鑒賞與寫作要領,在傳承中創新,使古老的對聯文化在當代煥發新的生機。
《對聯課》如同一把解讀千年對聯文化的鑰匙,系統梳理了這門“看似簡單,實則大有學問”的藝術,將散見于典籍、鐫刻于門楣、活躍于生活的對聯,升華為理解中國人精神世界與審美情趣的鮮活樣本。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在于引導讀者跨越“看得懂”與“寫得好”之間的鴻溝,更在于賦予大眾在當代生活中激活、運用乃至創新這一古老藝術的能力。
花式作業,為王蒙先生九十大壽撰寫對聯
程章燦在對聯課上,常常給學生根據課堂內容布置作業。2024年的一次課上,布置的作業是為著名作家王蒙先生九十大壽撰寫壽聯。學生們交出的作業,讓程章燦覺得滿意。
新書首發現場,程章燦打開《對聯課》,向讀者朋友展示學生們的精彩創作。
其中一幅是:“九如天寶,萬歲青春。”程章燦解釋說,“上聯的‘九如天寶’來自《詩經》。詩經里面有一段祝人長壽的話,說‘天保定爾,以莫不興。如山如皋,如岡如陵,如川之方至……’它用九個比喻來比長壽,在中國傳統文化里,‘九如’就是祝賀,尤其是祝賀人長壽。下聯是什么?‘萬歲青春’,大家都知道王蒙先生年輕的時候寫了一部《青春萬歲》,也是成名作,我們這位同學把書名里的兩個詞顛倒了一下,成了‘萬歲青春’,多么簡潔得體!”
還有一幅是“百駕黃車,一肩皓月;九旬赤子,萬歲青春。”說老先生90歲了還有赤子之心。
程章燦說,他在課堂上表揚了這兩位學生,他覺得他們一定也讀過王蒙先生的作品,“我相信王蒙先生如果看到這兩幅壽聯,也會覺得滿意。”
現代快報/現代+記者 白雁 文/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