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創(chuàng)作背景
《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是臺灣女詩人席慕蓉的一首尋根思鄉(xiāng)的抒情詩。
女詩人的父母都是蒙古族王公后裔,解放前夕都流落海外。她本人出生在四川,成長在臺灣,對于父母口中家鄉(xiāng)的草原大河,只是一些模糊而又令人向往的影子。1989年海峽兩岸開放后,她46歲了,終于第一次回到了父母的家鄉(xiāng),見到了蒙古大草原。
在歡迎會上
面對著魂牽夢繞的父母故鄉(xiāng),在芳草碧綠的大草原上,她虔誠地跪了下去,捧起一抔熱土,揣在胸前;又撲伏在草地上,折下一段草葉,捧在手心,用心嗅著,喃喃自語:“6歲那年,遠在德國謀生的父親,他懷念家鄉(xiāng),折斷一根青草,深深嗅了一口,陶醉地說,‘對了,就是這個味道!你聞聞吧,這就是我們家鄉(xiāng)大草原的清香味道!’他又說,‘孩子,我們回不了了,將來你一定要回我們的草原,因為我們的根在那里。’40多年了,父親母親,我終于回到大草原了!”
她心潮澎湃,熱淚奔涌,灑落在清香的草原上,那份藏在心中的鄉(xiāng)愁啊,一時間如同母親描摹的大河,滔滔滾滾,浩浩蕩蕩,于是,她寫下了《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
這首抒情詩,在蒙古族歌唱家德德瑪的幫助下,多次修改,反復潤色,才定稿為適合歌唱的歌詞,最后,又經蒙古族作曲家烏蘭圖嘎譜曲,便組成了《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歌曲。
和父親在一起
二、《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原文
父親曾形容草原的清香,
讓他在天涯海角也從不能相忘;
母親總愛描摹那大河浩蕩,
奔流在蒙古高原我遙遠的家鄉(xiāng)。/
如今終于見到這遼闊大地,
站在芬芳的草原上我淚落如雨。
河水在傳唱著祖先的祝福,
保佑漂泊的孩子找到回家的路。/
啊,父親的草原!
啊,母親的河!
雖然已經不能用母語來訴說,
請接納我的悲傷我的歡樂。
我也是高原的孩子啊,
心里有一首歌,
歌中有我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
三、《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內容和結構〔上〕
《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是一首抒情新詩,詩人表達了對故鄉(xiāng)草原與河流的懷念,以及對祖先與故鄉(xiāng)的深深眷戀。詩中的兩個主題意象,“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是詩人故鄉(xiāng)的典型特征,草原的清香、大河的浩蕩,都是游子記憶中的具體形象,也是難以忘懷的心靈歸宿。全詩15行,可分3節(jié)。
第一節(jié)、4行,寫童年時的回憶,表達對故鄉(xiāng)的憧憬。詩人隨父母,出生在四川,她雖然沒有見過蒙古草原,但是在童年時期,父母常常給她講述家鄉(xiāng)情況,那草原的清香,那大河的浩蕩,都給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致40多年來,她心系蒙古,魂牽夢繞,不可磨滅。這次得回家鄉(xiāng),剛踏上蒙古草原,父母過去描述的壯麗景象,一下子便涌上心頭,流向筆端,噴涌出來:“父親曾形容草原的清香,讓他在天涯海角也從不能相忘;母親總愛描摹那大河浩蕩,奔流在蒙古高原我遙遠的家鄉(xiāng)?!?/p>
清香的草原
詩一開篇,詩人即回憶小時從父母口中獲得的家鄉(xiāng)印象。她擷取兩個意象,采用對偶句式,描寫父母口中的家鄉(xiāng)壯麗圖景:“草原的清香、大河的浩蕩”。這兩種美景,意象典型,意蘊深長,這“清香”中,蘊含著草原的生機、民族的記憶;這“大河”則象征著生命的流逝與文化的傳承,傳唱著草原民族的祝福;更重要的,這兩意象是強調詩人一家兩代人,盡管遠離家鄉(xiāng),漂泊天涯,總是時刻不忘自己根在草原,是草原的子孫,表達永遠熱愛大草原、永遠思念家鄉(xiāng)的思想感情,同時,也為她自己這個從未到過草原的人,交代熱愛草原的緣由,是全詩敘事抒情的鋪墊。
大河浩蕩
這一節(jié),一對四句,言簡意賅,畫面優(yōu)美,意象典型,意蘊厚重。
第二節(jié)、4行,寫初回家鄉(xiāng)時的喜悅心情,并表達對家鄉(xiāng)的感謝。寫完回憶,詩人作為草原后人,她懷著父母至死未歸的遺憾、游子丟失母語的悵惘,第一次回到家鄉(xiāng),正式進入角色了,于是接著,她便先寫自己激動喜悅的心態(tài):“如今終于見到遼闊大地,站在芬芳的草原上我淚落如雨”,詩人用“終于”,形容自己夙愿以償的急迫喜悅的心情,以致于如今站在具象化的精神原鄉(xiāng)“遼闊大地、芬芳草原”上,竟然激動得熱血沸騰,“淚落如雨”了。
再接著,寫“河水在傳唱著祖先的祝福,保佑漂泊的孩子找到回家的路”,這是詩人以借代與擬人法,描寫家鄉(xiāng)親人舉行民族儀式,以唱歌謠、獻哈達的形式,將“祖先的祝福與漂泊的孩子”緊緊地聯(lián)系起來,傳遞原鄉(xiāng)對游子的歡迎與祝福,儀式隆重,場面熱烈,而詩人作為漂泊在外的草原子孫,當然心存感激,真誠地感謝家鄉(xiāng)草原!真誠地感謝家鄉(xiāng)親人!
這一節(jié),以神態(tài)刻畫,表達激動心情;用借代擬人,傳遞民族親情,民俗描寫,意蘊豐富。
等待歡迎
四、《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內容和結構〔下〕
第三節(jié)、7行,寫詩人是草原孩子的身份得到確認后,進一步表達對父母親的思念,以及對故鄉(xiāng)草原的贊美之情。
詩人先以“啊,父親的草原!啊,母親的河”,以復沓詠嘆方式,用充滿深情的呼喚語,一來呼喚已經過世的父母,表達自己的思念之情;二來呼喚草原和大河,表達如今她回到草原故鄉(xiāng),就把草原當作父親,把大河當作母親了,再次強調,她憑借著父母的血緣紐帶,永遠是草原的孩子,因此,她是正統(tǒng)的草原后裔;
獻哈達
但是,她不懂草原母語,論證不夠嚴密,于是,詩人要修補漏洞,繼續(xù)進行證明:“雖然已經不能用母語來訴說,請接納我的悲傷我的歡樂”,這是詩人以主動認錯的姿態(tài),懇求諒解她不懂母語的歷史悲傷,以及她牢牢記住了父母原鄉(xiāng)的民族歡樂。
更重要的,因為“我心里有一首歌,歌中有我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所以,“我也是高原的孩子啊”。這是詩人以血緣紐帶為根本理由之后,再進一步以文化傳承關系為補充理由,說她心中有草原的贊歌,會傳唱《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會贊美草原的精神與草原的美,有資格做傳承草原民族文化的繼承人。
這一層,在“草原清香與大河浩蕩”主題意象內涵中,詩人又突出了“血緣紐帶”與“文化傳承”兩個具象,運用充足的理由,周全的論證,實現(xiàn)了詩人個體與蒙古族群合而為一,正式證明了詩人的民族歸屬,從而,
最后完成了游子與族群的和解,詩人實現(xiàn)了被草原故鄉(xiāng)接納的愿望,表達了草原游子熾烈的民族感情與家國情懷。
席慕蓉與德德瑪和烏蘭圖嘎在一起
五、《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寫作特點
這首詩最顯著的寫作特點,是采用三段式敘事結構,敘事與抒情結合,層層遞進,步步深化,最后事理歸一,完成詩人與族群合一:第一層寫回憶,以血緣為紐帶,構建了想像中的故鄉(xiāng)關系,草原成了詩人“遙遠的故鄉(xiāng)”; 第二層寫親身實踐,抵達草原,“遙遠的故鄉(xiāng)”又變成“站在故鄉(xiāng)草原上”,完成了時空跨越,詩人回歸了父母的故鄉(xiāng);第三層“草原的孩子”身份得到確認,又補充論證理由,用“血緣紐帶”衍生的“文化傳承”關系來證明,正式確認了詩人草原民族的身份,完成了詩人個體與民族族群的合一。
同時,這首詩用口語敘事,又多用草原民俗語,如“祖先的祝福、河水的傳唱、母語”等,還采用復沓詠嘆,具歌謠音韻美。
這首詩被譜曲后,先后經蒙古族歌唱家德德瑪和騰格爾、以及廖昌永傾情演唱,風靡草原,唱響全國,轟動歐洲,傳遍世界,堪為經典歌曲。陳存選2025、06、29
參資:百度百科和金微談生活《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
淚灑清香的草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