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彭守明老師發來一張舊照。六十年代的筆記本上,工整謄寫著高亨先生的《水調歌頭·讀毛主席詩詞有感》。字跡里飽含少年的鄭重,也藏著一段歷史的回響。高亨先生是吉林人,早年求學于清華研究院,師從梁啟超、王國維兩位大師,在古詩詞領域造詣深厚。畢業后,他先后在河南大學等校任教,后于山東大學中文系深耕多年,留下《諸子新箋》《周易古經今注》等學術著作。他曾將著作呈送毛主席,毛主席不僅回信,還親筆題寫"山東大學"四字,成為山東大學的精神風骨。
1963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刊行《毛主席詩詞》,收錄37首經典之作。高亨先生拜讀之后,心潮難平,揮筆寫下這首《水調歌頭》。詞中"掌上千秋史,胸中百萬兵"的豪邁,既是對毛主席雄才大略的禮贊,也展現了那個時代特有的精神氣象。這首詞在《文史哲》雜志發表后,引發廣泛共鳴,成為一個時代的文化注腳。
看著這張泛黃的照片,想起自己的大學時光來。我去圖書館閱覽室,常常是翻時髦讀物,東一榔頭西一棒,湊熱鬧,談不上做學問。同窗趙榮民,南通籍,視力不佳,讀書勤苦,班級頂尖"書蟲”。他于古典文學用功多,頗愛紅學,因我倆同住一宿舍,相處甚密,陪他去圖書館查閱資料,是我大學四年的習慣,《文史哲》是常觸及的。陪學之中,我也煞有介事地翻弄包括《文史哲》在內的雜志、書籍。零散了解到這份刊物的歷史。1954年,藍翎、李希凡兩位青年學者在《文史哲》發表《關于〈紅樓夢簡論〉及其他》,對紅學權威俞平伯的觀點提出商榷。文章刊出后引起學界震動,毛主席稱贊這是"三十年來對權威的首次認真開火"。這場討論,學術價值幾許,見仁見智,但作為學術史上的重要事件,似當沒有爭議。
彭老師在微信里說:"有空可以試著寫寫這首詞,既能練筆,也能感受其中的文化韻味。"近來,我正臨習張旭《古詩四帖》,其中"東明九芝蓋,北燭五云車"的奇幻意象,構建出超凡脫俗的意境。這讓我聯想到高亨詞中對毛主席的贊頌——"眼底六洲風雨,筆下有雷聲"的宏大視野,同樣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一個是古代草圣筆下的瑰麗想象,一個是當代學者對偉人的由衷禮贊,雖時代不同,卻都展現出人類對崇高境界的追求。
合上手機,案頭放著臨習的字帖。老師筆記里的字跡與我筆下的墨跡,跨越了六十年的時光。
賞詞、讀書、臨帖、憶舊,文化傳承上的林林總總,給精神以提振、以附麗。偉人扭轉乾坤的宏大敘事,草圣的翰墨流韻,教授的勞形治學,乃至自己身邊的老師、同學的孜孜求進,文化在時光的長河里,留下的是激蕩心靈的回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