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愷因骨肉瘤離世
一個沉甸甸的布包,裝著十萬元現金。里面新鈔舊幣混雜,浸染著汗水與體溫。今年清明前夕,年近六旬的趙興松再次推開高郵慈善總會的門,這是他連續第三年捐出全部積蓄。2020年,他的兒子趙愷因骨肉瘤離世,臨終前捐獻了眼角膜和遺體,并囑托父母“把愛心傳下去”。如今,這位同樣患癌的父親,強忍病痛打工攢錢,三年累計捐贈26萬元。他說:“小愷的眼睛還在看世界,我們不能停下腳步。”
絕境逢生,社會大愛托起生命希望
2017年9月5日,一個尋常的秋日,卻成為趙興松夫婦命運的分水嶺,他們的世界轟然崩塌:正在南京工業大學讀大四的獨子趙愷,毫無征兆地被確診為骨肉瘤晚期?!安粩U散的情況下,治愈率僅1%?!贬t生的話像一把利刃,刺進這對父母的心臟,那些對兒子前程似錦、娶妻生子的美好期許瞬間化作了泡影,命運無情地將這個幸福的三口之家推至懸崖邊緣。
“前期治療至少需要九十萬元!”這個數字,對于這對僅靠體力維生的夫妻,無異于天方夜譚。但兒子的生命在倒計時,每一秒都容不得猶豫。趙興松夫婦果斷賣掉房子、抵押貸款、借遍親友,可那龐大缺口依舊如深淵般難以填平,無情地吞噬著微薄的積蓄和渺茫的希望。
趙興松賣房借錢為兒子治病
“如果沒有嘗試治療就放棄,我們做父母的,一輩子沒辦法原諒自己。”山窮水盡之際,社會各界的善意如潮水般涌來:民政部門、慈善總會的救助金,南京工業大學的幫扶,同學發起的網絡募捐……40多萬元善款,讓這個搖搖欲墜的家庭得以維系,成為黑暗里支撐他們踽踽前行的光。
“這40多萬元不僅僅是一個數字,而是一份份厚重的恩情”。趙興松的聲音低沉而堅定。他從舊紙皮袋中,取出一沓泛黃的紙張。它們形態各異:有信紙信封的鄭重,有紅白打印紙的樸素,甚至還有商家訂單紙的匆忙……每一張上,都用工整到近乎虔誠的筆跡,記錄著一位位好心人的姓名與捐贈數額。
趙興松和兒子生前照片
時光流轉,愛子已逝,但這份“愛心賬單”,卻被他視若珍寶,珍藏至今。“若沒有那四十多萬,這個家,早就散了……”,趙興松手指細細摩挲過紙面,這是冰冷絕境中社會大愛的具象,是絕望深淵里燃起的生命希望,更是趙興松夫婦余生銘記、并決意償還的沉重恩情。
生如夏花,病榻青年以痛為歌饋贈人間
“世界以痛吻我,我卻報之以歌”——趙愷短暫而熾熱的生命,正是這句詩最悲愴也是最璀璨的注腳。化療、放療、手術、靶向藥……趙愷以最大劑量治療對抗病魔,嘔吐到胃出血、病痛中輾轉難眠,卻始終在病床上堅持自學。2018年,他被評為南京工業大學年度人物,并代表學校赴烏茲別克斯坦參賽,斬獲國際金獎。演講臺上,這個身形消瘦的青年以《生如夏花 向陽而生》為題,將生命的堅韌化作震撼人心的詩篇,點燃莘莘學子追尋生命價值的火種。
趙愷在病床上堅持自學
然而,病魔終是無情,2020年8月4日,趙愷的生命永遠定格在二十四歲。彌留之際,他向父母訴說了最后的心愿“爸媽,我想捐眼角膜和遺體”,飽受病痛摧殘的他,從未忘記自己曾被無數雙手托舉,他要用最后的力量,將這份沉甸甸的恩情,化作照亮他人生命的薪火。
“我的眼睛看過最美的星空,現在,我想讓更多人看到光明?!北M管心如刀絞,趙興松夫婦還是含淚簽署了協議,親手送別了心愛的兒子。最終,趙愷的眼角膜讓兩位失明者重見光明,遺體成為醫學院年輕的“無言教師”,他以另一種方式,延續著對生命的探索與奉獻。
“我得到了太多幫助,沒有機會回報了。以后,你們在有能力的情況下,幫我把愛心傳遞下去……”,兒子的臨終囑托,字字千鈞,如最沉重的烙印,深深刻在這對痛失愛子的父母心上。對于趙興松夫婦而言,這不僅是一份囑托,更是一份必須用余生去踐行的神圣使命——一場始于錐心之痛,指向無盡光明的善心跋涉,就此啟程。
善念相傳,父母踐諾續寫愛心長卷
兒子離世后,巨大的虛空與哀傷噬咬著趙興松夫婦,他們以近乎自虐的辛勞填滿每一個日夜。趙興松凌晨四點便起身趕往包子鋪打工;妻子謝紅蘭同時接下兩份家政工作,在機械地擦拭與清掃中麻痹著內心的劇痛。
生活的重擔并沒有壓垮他們,反而讓善意的種子在苦難中生根發芽。那份“愛心賬單”被反復翻開,每還清一筆舊債,便在名字后面鄭重打上一個勾。當最后一筆債務塵埃落定,趙興松捐出第一筆4000元資助困難學生,拿出5000元捐助給老家孤寡老人,捐出5萬元回饋曾經幫助兒子的妻子母?!?/p>
趙興松拿著捐贈證書
然而,命運的惡意卻并未停歇。2022年4月,趙興松被診斷出腸癌和胃癌。病榻之上,他心念所系并非自身安危,而是對兒子的承諾——“我還沒回報社會,還沒完成小愷的心愿……”。唯恐時日無多,這份未能替兒子回饋社會的惶恐,時刻縈繞心頭。治療間隙,趙興松委托妻子專程到民政局,鄭重咨詢將現住的唯一房產捐贈的事宜。
所幸,趙興松的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劫后余生的夫妻倆,傳遞愛心的腳步愈發急促而堅定。2024年清明前夕,趙興松在朋友圈寫道,“趙愷,爸媽今天給高郵慈善總會捐了10萬元,你生病期間得到了很多人的幫助,爸媽也想在有生之年去幫助別人,把別人的愛心一直延續下去……”,去年,趙興松夫婦捐出的10萬元善款,創下高郵市慈善總會個人單筆捐贈的最高紀錄。今年,他們再次捧出同樣的赤誠。
“小愷的眼睛還在看世界,我們不能停下腳步。”趙興松的聲音平靜卻蘊含千鈞之力。最初他們直接資助個人,發現給受助者帶來精神負擔后,便選擇通過慈善總會傳遞溫暖,因為“他們最清楚,誰在困境里掙扎?!?/p>
趙興松夫婦捐出10萬元善款創下高郵市慈善總會個人單筆捐贈的最高紀錄
高郵市慈善總會會長徐永寶動情評價,“從受助者到捐贈者,趙興松夫妻以實際行動證明,慈善并非富人的專利,而是每個人觸手可及的溫暖傳遞?!边@塵世間,正是無數如趙興松夫婦般的凡人,以愛心回饋愛心,用微光點亮微光,終匯聚成一片溫暖星河。
對于將來,趙興松有自己的“規劃”。他打算退休以后,回到農村老家,開辦一間日間食堂,將村里的孤寡老人匯聚在一起,親手為他們做飯,照顧他們的晚年生活。這個樸素的愿望,恰似他半生的寫照:從瀕臨破碎的受助者,到傾囊相授的燃燈者,歷經風雨卻心懷暖陽,用最純粹的善意,書寫著超越血緣、超越生死的大愛傳奇。從風雨飄搖的受助者,到傾盡所有助人的“燃燈者”,他們用最純粹的善意書寫了一段感人至深的大愛傳奇。這束“凡人微光”,正是“幸福民政”溫暖底色的最佳注腳。
通訊員 蘇民宣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董婉愉 閆春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