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讀書籍《人虎》,十分感慨:
書中的主人公馬吉歐,長大后的某天,突然咬穿鄰居喉管,導致鄰居因此身亡。
詭異的是,被抓時,他說:
“不是我干的,是我身體里的老虎跑出來,殺了人。”
這個“老虎”,其實是男孩在原生家庭中,被長久壓抑的怒火。
而他之所以走到這一步,離不開他惡劣的成長環境:
貧窮、冷漠、無能的爸爸,隨意對妻子和孩子家暴;
軟弱、無助的媽媽,只能壓抑自己,從孩子那里尋求安慰和支持。
爸爸向他索取屈服,媽媽向他索取情緒。
小小的他,不僅從未獲得過來自父母的愛和尊重,還要在這個絕望的牢籠里,成為父母獲得權力和安慰的“血包”。
錯誤的養育方式,造就了他錯誤的一生。
有人說,每個孩子生來,都是自帶氣運的。
父母無節制向孩子索取,就是在消耗孩子的氣運。
尤其是這4樣東西,父母再難,也千萬別伸手向孩子要……
曾讀到過一位作家分享的育兒故事:
他兒子小時候作文寫得很差勁,經常被老師當成“范文”在班里點名批評。
有次測驗,作文題目是《我最喜歡的寵物》。
他兒子洋洋灑灑寫了一堆,結果試卷發下來,上面除了一個大紅叉,還有一句:
“驢頭不對馬嘴!”
回家后,他兒子不服氣地把作文拿給爸爸看。
他打開一看,原來兒子作文里的第一句話是:
“我媽媽不喜歡養寵物,所以我家沒有任何寵物。
但我覺得我媽媽把我當成了寵物在養……”
讀完后,他先是很客觀地給兒子分析了考試規則,指出老師有自己的評判喜好和標準。
然后,他對兒子的作文給出了很大的肯定,并鼓勵兒子在平時可以多去寫自己的真實經歷和真情實感。
孩子的成長是一個很“長線”的過程。
一次兩次的答案決定不了什么,但孩子的思維和想象力卻真的有可能影響他們一生的發展。
父母不強逼孩子,給孩子在社會規訓中留一些喘息的縫隙,其實就是在守護孩子的這種“靈氣”。
@博主大J小D曾說:
“靈氣,既是獨特的視角和創新能力,也是對事物的敏銳感知力。”
答案有對錯,但體驗和感受,沒有非黑即白。
靈氣,其實是一種悟性和通透。
是教不出來的,但可以保護好:
1、允許孩子偶爾的離經叛道,有時候不太“標準”的答案,反而更容易激發出創造力;
2、尊重孩子的奇思妙想,每一個真實的體驗和感受,都值得被肯定;
3、讓孩子有一些無聊的時間,可以做一些無用的事。真正的靈氣,往往誕生于“閑”時“閑”事。
靈氣,是一個孩子最初始的智慧。
它不僅豐富了孩子的生命,也拓寬了孩子的成長之路。
你家孩子有沒有遇到過這種情況:
玩游戲,別人不遵守規則搶著玩,你家孩子卻一直規規矩矩排著隊;
學校義賣活動,你家孩子用一個很貴的玩具,換回來一個不值錢的手工作品,還樂得直傻笑;
同學給他“畫餅”,說:“只要你……我下次就……”你家孩子信了,結果對方壓根不兌現承諾;
為了拿到獎勵,別的孩子各種撒謊作弊,你家孩子卻在老老實實做任務……
有時候當家長的,看見自己孩子被“騙”,真是又氣又心疼。
可叮囑完,孩子轉頭就沒心沒肺忘了個干凈。
其實大部分孩子是分得清“真相”和“謊言”,“善意”和“傷害”的。
他們選擇信任別人和尊重規則:
一方面是在遵循自己的價值觀,一方面也是在完成成長的課題。
大人眼中的“傻氣”,是孩子身上的智慧。
知乎網友@zhdndndnnsskiyn曾分析過《紅樓夢》中的人物黛玉和寶釵:
寶釵早熟,世事練達,熟諳規則;
黛玉早慧,有看透事物本質的天賦。
有點“傻氣”的孩子,身上是有些像黛玉一樣的“慧根”的。
他們的過度善良,是用“吃小虧”篩選了社交圈;
他們的一根筋、慢半拍,是專注力強、愛思考的體現;
他們總是一副樂天派的樣子,把什么都想得很美好,其實也是他們自信、樂觀、善良、抗壓力強的特征。
想起之前刷過的一些視頻,孩子偶爾“犯傻氣”,就被父母指責太笨太蠢太軸,不懂得人情世故,不知曉鉆規則漏洞,長大一定會吃虧。
但仔細想想,這不是保護,而是傷害。
圓滑世故也算一種生活智慧,但不該屬于孩子。
可以讓孩子了解一些社會和人性的底層邏輯,也要鼓勵孩子做真實的自己。
知世故而不世故,才是一個孩子最好的樣子。
有網友分享說:
她女兒今年8歲,一直是玩伴中的“受氣包”。
別人搶她的東西,故意欺負她,她一不還手,二不還口,主打一個默默忍受。
她也給女兒講過很多次,人要有點脾氣,別總是任人欺負。
可無論她怎么說,下次她女兒被欺負的時候,依然是打不還手,罵不還口,只敢自己一個人回家后悄悄在臥室里生悶氣。
后來有一次,女兒早晨上學有點起床氣,癟著嘴悶頭坐在那,她下意識打了女兒一巴掌,罵道:
“每次就你起床氣最大,再要是讓我看見你起床后發一次脾氣,你就別去學校了!下次想發脾氣,就給我憋著!”
她女兒瞬間低下頭,一聲不吭穿好衣服。
她這才突然反應過來,8歲的孩子有點起床氣,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
可她從來沒有安撫過女兒的情緒,每次都是簡單粗暴地制止女兒的所有情緒。
那一刻,她突然意識到,也許女兒之所以是個“受氣包”,可能是被她親手養出來的。
因為類似“起床氣”這樣的事,在她和女兒之間發生過很多次:
好比之前,無論女兒發生了什么事,有什么樣的情緒,她對女兒的要求都是:
“忍住!閉嘴!不許發脾氣!”
不允許孩子一不順心就大吵大鬧,確實是一種正確的教育方式。
但如果這種教育過了頭,反而會讓孩子養成時刻壓抑自己情緒的性格。
而且有心理學研究顯示:
童年總被禁止發脾氣的孩子,長大后越容易經常性情緒失控。
允許孩子適當發脾氣,不是溺愛,而是允許孩子表達情緒。
我們做父母的,應該做的,是教會孩子如何“正確”發火:
1、教會孩子識別情緒——
“你生氣,是因為……”
2、讓孩子有安全的發泄方式——
“下次你不開心時,可以……”
3、引導孩子表達自己的“憤怒”——
“我現在很生氣,因為……我希望……”
我們不是要培養一個不發脾氣的孩子,而是要教會孩子如何與各種情緒共處。
而這,才是一個孩子長大后,能擁有良好情緒調節力和問題解決力的關鍵。
余華曾說:
“當我們兇狠地對待這個世界時,這個世界突然變得溫文爾雅了。”
你有沒有發現?在我們身邊,越是那些身上帶點“匪氣”的孩子,長大后越容易成功。
他們不是傳統意義上的“乖孩子”,他們有冒險精神,不容易受欺負,很喜歡創新,抗挫力不錯,目標感強,很擅長解決問題。
博主@哈佛亮爸說,自己兒子小時候有段時間特別喜歡亮色橡皮。
他給兒子買了很多個,結果兒子帶去學校一個,就丟一個,丟的速度甚至趕不上買的速度。
他覺得奇怪,就問兒子怎么回事。
可他兒子只囁嚅著說:“不知道。”
直到有天兒子和他閑聊時,說起班里有一個很討厭的同學,總是拿別人的東西。
他這才反應過來,兒子的橡皮估計都被那個孩子拿了。
他告訴兒子:
“如果這個‘壞孩子’把你的橡皮也弄丟或者弄爛了,你可以直接把他的整個文具盒都丟掉。”
兒子訝異地問:“這樣也可以嗎?”
他肯定地告訴兒子:
“可以,只要你不是故意并主動做這件事就行,爸爸會支持你。”
雖然這件事以他被請家長告終,但他還是贊許地肯定兒子:
“你做得對!你可以不去挑起一場爭斗,但一定要能結束一場爭斗。”
很喜歡他在分享這件事時,對孩子就應該有點“匪氣”的總結:
要讓孩子有雷霆手段,菩薩心腸!
有些父母總把孩子放在規則內的跑道上,最后養成了合格的985牛馬,但其實孩子在8分書生氣外,還應該有2分“土匪”氣。
想幫孩子養出點“匪氣”,也很簡單。
比如:
1、年齡小的孩子,盡量用一些很具體的方法,教會孩子如何直面沖突,并引導孩子從面對沖突中學會掌握分寸;
2、在合理范圍內,可以鼓勵孩子去適當挑戰規則,但一定要讓孩子講清楚這樣做的原因,并且不能影響到他人;
3、年齡大一些的孩子,可以適當去看一些還原歷史真相,或偉大人物的傳記;
讓孩子去了解和學習那些偉大而優秀的人是如何處事的。
正如有句話所說:
讀書,文明的是孩子的大腦;
匪氣”,野蠻的是孩子的體魄、精神。
有人說:
“愛是如你所愿,而不是如我所愿。”
養育,是父母和孩子之間一場最深的緣分。
我們當下給孩子怎樣的教育,孩子長大后就會擁有什么樣的未來。
父母用心呵護,養好孩子的“靈氣”,守護好孩子的“傻氣”;
允許孩子有“脾氣”,最好再培養出一點“匪氣”。
一個在愛中自由生長的孩子,靈魂和精神才會更有力量。
與諸位父母共勉!
作者 | 牧青野,教育從業者,家庭教育指導師,青少年學習指導師,已出版《第一性原理學習法》。
主播 | 云灣,暖心寶哥,每晚用聲音伴你入眠。
圖片 | 視覺中國,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