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這片被歷史浸透的土地上,每一寸土壤都沉淀著中華文明的密碼。作為“中國”概念的地理原點,這里矗立著中國最古老的都城遺址群:登封王城崗傳頌著大禹治水的傳說,偃師二里頭青銅作坊閃耀著東亞最早的王朝之光,安陽殷墟甲骨地庫深藏著三千年前的社會記憶。作為中國地下文物最豐富的省份,坐擁8大古都,是無數以考古學為夢想的學子們新生向往之地。
正是這無與倫比的歷史饋贈,賦予了鄭州大學考古學與生俱來的學術使命——立足中原腹地,解讀華夏文明的基因圖譜。根據軟科2025中國大學專業排名公布的數據來看,鄭州大學在全國考古學專業排名中位列全國第十一名僅次于浙江大學,位列河南省第一,是鄭州大學當之無愧的王牌專業。
鄭州大學的考古學科設立于1976年,是全國高校中較早設立的考古學科之一;人文科學試驗班(國學方向)創設于1994年,也是全國高校中較早成立的國學專業之一。考古學專業為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河南省特色專業和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專業,考古學為河南省重點學科。以考古學為主要支撐學科之一的中原歷史文化學科群,2015年入選河南省優勢特色學科建設工程;2021年考古學科被列入鄭州大學一流培育及支撐學科序列。
河南豐厚的文化層理為鄭州大學考古學提供了天然的實驗室。十六萬處不可移動文物星羅棋布,從裴李崗文化的石磨盤到仰韶彩陶的人面魚紋,從商代杜嶺方鼎的威嚴饕餮到北宋汝窯瓷器的雨過天青,這些深埋地下的文明信標,構建起中國最完整的文明演進序列。那些凝結在文獻典籍中的古老文明,唯有通過田野發掘的實證與博物館的系統闡釋,方能真正煥發生機。近日,鄭州大學2023級本科生及部分研究生在《田野考古學》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授課老師張建副教授的帶領下,踏上了一場從商代早期王都到舊石器展廳的文明溯源之旅。在書院街墓地的探方中觸摸青銅時代的余溫,在考古博物館的展柜前對話八千年前的粟粒,在商都遺址博物院的光影中與商王的車馬并轡而行——這堂沉浸式“城市考古課”,以鄭州地區考古發現為教科書,用三個地點、數千件文物、千年積淀,書寫了一部“活著的文明史詩”。
“坐風立雪,求是維新”,鄭州大學考古學正如一株根植于中原歷史沃土的參天巨木,它的學術年輪里鐫刻著夏商周三代的風云際會,它的學科枝干伸展向文明探源的最前沿。河南省星羅棋布的博物館,16萬處不可移動文物,每年產生大量考古發掘與保護需求,對考古學的人才孜孜以求。作為省內唯一“雙一流”高校的考古專業,鄭大畢業生在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河南博物院、地市文保所等核心機構招聘中具有壓倒性優勢。當考古發現從學術論文走向公眾視野,鄭大考古人自覺承擔起文化轉譯者的角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