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地上有大熊貓,水中也有大熊貓,這種被譽為“水上大熊貓”的珍稀海洋哺乳動物就是白海豚。
雖名為“白海豚”,成年個體卻常呈現迷人的粉紅色。因為它們的皮下血管十分活躍,劇烈運動時體表充血,白色皮膚便透出粉紅光澤。更神奇的是,它們的體色隨年齡演變:幼年時全身鉛灰,青少年期出現灰斑與粉紅斑塊交錯,直至成年才褪為純凈的白色或粉紅。中華白海豚(Sousa chinensis)在生物學分類上屬于鯨目海豚科駝背豚屬。成年體長通常可達2.5米,體重200-250公斤,壽命在33-36年之間。
它們演化出一套精密的回聲定位系統:前額的額隆發射超聲波,下顎骨接收回波,如同自帶聲吶,能在渾濁河口中精準定位獵物。
這種能力對它們的生存至關重要,因為它們棲息的環境多是水深不足10米的淺海和河口區域,那里懸浮泥沙多,能見度低。黎明與黃昏的漲潮時分,是它們最活躍的捕食時刻。它們以10-25厘米的咸淡水魚類為主食,偶爾捕食頭足類,且演化出“不咀嚼、直接吞咽”的獨特進食方式。在欽州三娘灣,漁民曾目睹它們合作驅趕魚群的高超策略——這種社會化捕食行為展現了它們不遜于黑猩猩的群體智慧。
而它們的社交生活同樣豐富:三五成群是常態,母子豚形影不離,幼豚需哺乳6個月,并在母親保護下學習生存技能。
盡管適應力出色,中華白海豚的生存仍面臨多重威脅。白海豚現存至少8個地理種群,但遺傳檢測顯示,其中6個種群間幾乎不存在個體交流。170公里外的臺灣種群與廈門種群“老死不相往來”,珠江口與北部灣種群同樣隔絕。這種碎片化導致近親繁殖加劇,種群遺傳多樣性持續降低。
另一方面,白海豚的棲息地也受到了壓縮,香港機場第三跑道填海導致650公頃海豚棲息水域永久消失,大嶼山東北海域自2015年后已無白海豚蹤跡。
臺灣西岸35%的攝食環境被摧毀,種群被迫割裂。即便在保護較好的欽州三娘灣,平陸運河開通和北海港擴建也正切割它們的家園。水下噪音也是威脅白海豚生存的一大因素。打樁作業產生的沖擊波可損傷其聽覺系統——一項研究顯示,船只噪音使海豚通信范圍縮小45%。港珠澳大橋建設期間,科研人員發現傳統200米“安全距離”不足以保護白海豚,將其擴展至500米才勉強維持聲環境安全。
更令人憂心的是,迷途事件頻發:老年白海豚因導航系統受噪音干擾,誤入珠江內河達300公里,最終擱淺待援。
面對危機,中國正構建科學保護網絡。港珠澳大橋項目投入3.4億元專項保護資金,開發“聲學驅趕系統”,用威懾性聲學屏障引導海豚遠離施工區,最終實現“零傷亡、不搬家”目標。棲息地修復也在推進:欽州投入1.47億元建設污水處理廠和觀測基地,并以“三墩路”為界,西側發展工業,東側保留原始濕地,為白海豚守住一片凈海。
鑒于種群隔離嚴重,專家提出在北部灣風電場水域應用“鄰里生物多樣性技術”——通過增殖魚類資源擴大白海豚棲息范圍,促進不同種群相遇繁殖。
同時,提升保護區覆蓋率刻不容緩:現有15個保護區僅覆蓋9.5%的棲息面積,海南種群甚至完全處于“保護真空”。為解決漁業沖突,珠江口實施“漁民轉產”計劃:將拖網漁船補貼從2500元/千瓦提高至5000元/千瓦,引導漁民轉投生態旅游或參與海洋牧場建設。在欽州,國際海豚文化節將科學保護與媽祖傳說(白海豚別名“媽祖魚”)結合,讓守護粉紅海豚成為一種文化自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