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時代家庭文明建設的壯闊征程中,家庭作為社會治理的根基,其文明程度深刻影響著社會發展的脈絡。九旬老人白坤立的家庭,正是這一進程中極具代表性的鮮活樣本。他以終身學習的堅定信念為筆,以春風化雨的家風傳承為墨,在時代的畫卷上勾勒出個人成長、家庭發展與社會進步緊密相連的動人圖景,生動詮釋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豐富內涵。
一、終身學習:精神家園的文化根基
白坤立老人將書房視為終身學習的圣地,每日沉浸于《周易》的深邃哲思與前沿科技資訊的交融碰撞之中。這份對知識的執著追求,源于家族自鄧州遷徙而來的深厚書香底蘊。盡管歷經土匪焚掠、文革浩劫,白家祖輩藏于墻洞的康熙字典與《論語》殘卷,始終如不滅的火種,見證著家族對知識的堅守。父親臨終 “書是根,不能斷” 的囑托,更是成為白坤立一生的精神指引。他在放牛時以田埂為算盤,在油燈下借字典識字,從互助組會計成長為鄉黨委機要秘書,用實際行動踐行 “活到老、學到老” 的信念。
如今,老人不僅自己堅持學習,更在家庭內部營造出濃厚的文化氛圍。書桌上破舊的書籍承載著歲月的痕跡,家庭群里的學習心得分享成為成員間的情感紐帶,茶余飯后的思想探討讓 “學習型家庭” 的理念深入人心。他將學習內化為對抗時光的精神武器,也讓這份對知識的敬畏與追求,成為維系家族精神血脈的核心力量,構筑起堅不可摧的精神家園。
二、家風引導:價值共識的精神燈塔
白家的家風傳承,蘊含著獨特的智慧。一根 1967 年立下卻從未使用過的棗木家法棍,彰顯出 “立威而不用威” 的家風精髓。每月初一的家庭會議,以 “勤學篤行、德善立身” 為綱領,通過 “時事剖析 + 經典解讀 + 家族故事” 的立體模式,將傳統文化與時代精神巧妙融合。
當子女在科研攻關遭遇瓶頸時,老人以《周易》“革故鼎新” 的智慧啟迪思維;晚輩在商業合作面臨利益誘惑時,“人無信不立” 的古訓指引方向。這種將抽象道德準則轉化為生活實踐的教育方式,讓家風家訓不再是冰冷的教條,而是內化為每個家庭成員的行為自覺,成為鍛造價值共識的精神燈塔,照亮家族前行的道路。
三、代際傳承:文化力量的時代答卷
在良好家風的滋養下,白家子女在不同領域綻放出耀眼光芒。長子為國際一大學從事管理工作,曾榮獲 “將校之家” 稱號;二兒子愛武從事水利技術,主持并修建七座鄉村水電站;小女兒白金蘭從接生員逆襲為醫院院長。他們投身科研、教育、商業、平安建設等領域,將個人理想與國家發展緊密融合,用實際行動詮釋文化傳承的社會價值。
白坤立老人欣慰地說:“看到孩子們能夠把家訓轉化為對國家、對社會的擔當,這就是我這輩子最大的成就。” 白家子女們的奮斗歷程,正是文化傳承轉化為社會價值的生動寫照,書寫著新時代文化力量的壯麗答卷。
四、社會輻射:命運共同體的和諧樂章
白坤立家庭的影響力,早已超越家庭范疇,成為社會文明建設的典范。老人發起的 “河西村文化互助會” 帶動 87 戶村民參與,模仿設立 “好媳婦”“致富能手” 等獎項,每年重陽節的 “家風故事會” 成為鄉村文化盛事。鄰村馮某受白家影響,從與婆婆爭吵不斷轉變為孝順媳婦,生動印證了 “千家萬戶好,國家民族好” 的時代命題。
白坤立家庭以持續建設的學習型家風提升成員素養,凝聚家庭向心力,為社會長治久安奠定基石。這種從個人到家庭,再到社會的遞進發展,清晰展現出新時代基層治理的微觀路徑,奏響了家庭與社會命運共同體的和諧樂章。
白坤立老人以九旬人生踐行 “修身齊家” 的古老智慧,深刻證明終身學習是代際傳承的重要紐帶,家風建設是沉甸甸的社會責任擔當。他如同一盞明燈,不僅照亮家族前行的道路,更為新時代家庭文明建設提供極具價值的范本,彰顯傳統文化在當代社會蓬勃向上的生命力。這份在平凡生活中的堅守與傳承過程中的創新,正是時代所需的精神品質,值得全社會致以崇高敬意與由衷贊譽。
(李海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