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虛真人張良,千古智圣,獨步千古
張良的前半生,在朝代興衰更迭的波瀾中,他以卓越的謀略輔佐君王,建立了不朽的偉業。功成名就之后,他選擇閉門謝客,潛心修道。最終,他位列仙班,常伴太上老君左右,這無疑是獨步千古的傳奇。
張良作為漢朝的開國功臣,被譽為“漢初三杰”之一。在劉邦與項羽逐鹿天下的關鍵時刻,他運籌帷幄,成為劉邦的首席謀士。楚漢戰爭中,劉邦勢力由弱轉強,在與項羽的征戰中逐漸占據優勢,并最終擊敗了不可一世的楚霸王。張良在其中功不可沒,其智謀與貢獻堪稱卓越。在道教傳說中,張良更以神仙的形象示人,增添了其神秘色彩。
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率領戍卒在大澤鄉揭竿而起,天下響應者如云。張良在下邳召集百余人,計劃投靠自立為楚王的景駒,途中遇見沛公劉邦,兩人相談甚歡。劉邦旋即任命張良為偏將,張良由此成為劉邦的首席謀臣。
項羽與劉邦奉楚懷王之命分兵進攻咸陽。得益于張良的妙計,劉邦部避開了秦軍主力,攻破武關,直搗咸陽。秦朝三世皇帝子嬰素衣出降,秦朝就此覆滅。
項羽大軍與秦軍主力激戰,雖大獲全勝,卻落后于劉邦。劉邦雖率先攻入咸陽,但項羽并未遵守約定,率四十萬大軍虎視眈眈,隨時可能攻伐劉邦。劉邦依張良之策與項羽周旋,終化險為夷。在險象環生的鴻門宴上,張良臨危不懼,洞悉項羽弱點,巧施妙計,逐一化解劉邦身邊的殺機。
隨后,劉邦與項羽為爭奪天下連年征戰。在楚漢相爭中,張良為劉邦獻計無數,助其由弱轉強,最終擊敗強大的項羽,開創了漢室近四百年的基業。
劉邦登基后,曾自豪地說:“我能得天下,仰賴三人: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張良,鎮守后方、安撫百姓的蕭何,戰必勝、攻必克的韓信。此三杰為我所用,故得天下。”
漢高祖六年正月(公元前201年),劉邦大封功臣。張良雖無戰功,劉邦卻言:“運籌帷幄、決勝千里,此乃子房之功。”遂令張良自選齊國三萬戶之城為封邑。張良雖功高,卻謙遜推辭:“初在下邳起兵,于留縣遇陛下,此乃天意令我效忠。陛下用我計策,時有僥幸。請陛下賜留縣足矣,三萬戶不敢當。”張良選擇與劉邦初遇之地留郡為封邑,以示感念知遇之恩。
或許因張良深知劉邦性格,明白其能共貧賤卻難同富貴,封侯后即表明“愿遠離政務,追尋赤松子仙跡”之志,逐漸淡出權力中樞。他建議劉邦定都關中,隨至關中后,借體弱多病之名,抽身權力漩渦,急流勇退。
自此,張良閉門謝客,修煉道家導引、辟谷之術。曾辟谷百日,惜呂后聞之,驚懼一代名臣有生命之虞,遂派人強令其進食。張良半生為謀臣,晚年修道卻遭干涉,不幸中道而廢。
此時,張良已遠離權力中心,避是非之地,或許正因退隱修道而保全自身。劉邦猜忌功臣,所封異姓王如楚王韓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燕王臧荼,或被誣謀反遭誅,或起兵謀反敗亡。
盡管張良不再過問政事,劉邦與呂后卻未曾忘懷。劉邦欲立寵妃戚夫人之子趙王如意為太子,呂后則力保其子劉盈太子之位,帝后爭斗激烈,劉盈太子位岌岌可危。呂后懇求張良出策,張良建議請“商山四皓”出山輔佐太子。呂后依計而行,終使太子之位得以穩固。
此后,張良鮮少過問朝政,專心修道。昔日他在下邳得橋上老人傳授太公兵法,熟讀兵書,胸藏神鬼莫測之謀略,憑智謀踏上楚漢爭霸的歷史舞臺。橋上老人是其人生轉折的關鍵人物,曾言“十三年后濟北谷城山下再會”。張良隨劉邦巡至濟北,憶及老人之言,果于谷城山下得黃石。此時距下邳遇老人恰十三年,張良視黃石為寶,建祠供奉。張良逝后,與黃石同葬龍首原,祭祀時亦一并祭黃石。
西漢末年,赤眉軍起義,有人掘開張良墓,只見黃石,墓開后黃石升天。墓中無張良尸身衣冠,僅余《素書》及數章《兵略》。相傳張良成仙后,位列太玄童子,常侍太上老君左右。北宋政和年間,徽宗敕封張良為“凌虛真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