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上映的《以法之名》,原本是奔著張譯去看的,但是看過之后,驚喜地發現劇中有一位寶藏配角,雖然戲份不多,但是一出場就給人眼前一亮的感覺。
她就是飾演萬海案辯護律師的張文菁,扮演者名叫董晴。
在劇中,有兩場張文菁的戲,讓我印象特別深刻,作為扮演者董晴向大家展示了她的臺詞功底,以及對人物角色、劇情的深刻理解。
第一場戲,是張文菁在開庭時,當庭否認所有指控,打了所有人一個措手不及。
這場戲也是后來省檢察院介入調查的起因,可以說是整部劇的“頭炮”,如果打不響,就會影響到觀眾對整部劇的觀感。
說到這,我想到了《人民的名義》中侯勇的表演,正是有了他面對侯亮平時的精湛表演,從一開始的鎮定說教,到后來真相揭開時“一分錢沒花”“祖祖輩輩都是農民”“窮怕了”的涕淚交流,一下就吸引住了觀眾,進而對這部劇產生了強烈的興趣。
董晴的表演,也起到了同樣的效果。在否定指控時,她的臺詞重音都非常精準地落在每一個句子需要表達否定的關鍵字詞上。
1.萬海無罪,重音落在“無”;
2.我們不是黑社會,重音是“不是”;
這兩句話作為張文菁當庭翻供、否認指控的頭兩句話,擲地有聲,一下就吸引住了在場的所有人。接著張文菁繼續說。
3.全都是誣陷,重音落在“全”,表明了她否認的指控,從頭到尾都是虛假的;
4.我們是被冤枉的,重音在“冤枉”,這也是她當庭翻供的核心訴求,整個萬海案從立案到移送檢察機關,他們都是被冤枉的;
5.傷害案與萬海無關,都是有預謀的,重音一個在“無”,一個在“都”,和前面一樣,繼續強調針對他們的指控的性質就是捏造的,是一場陰謀。
如果這場戲只能算是“開胃菜”的話,那么面對省里派出的指導組提審,張文菁當著省市兩級檢察機關的咄咄逼問,直讓人連呼過癮!
1.作為一名辯護律師,我認為,萬海存在一定的違法犯罪行為。重音在“一定的”,強調了當庭翻供不是胡攪蠻纏,自己是有法律常識和判斷力的,同時也為后面質問蓄勢。
2.但是否構成了組織和領導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是有待查證和討論的。這句臺詞比較長,也比較拗口,但是董晴說得不僅清晰,而且重點突出,一個是“組織和領導”,這也是萬海案的核心;另一個是“查證和討論”,不但再次體現了張文菁作為律師的專業素養,也表明了她是經過調查和深思熟慮后才翻供,而不是嘩眾取寵,干擾法庭。
3.公安收集的證據我仔細研究過了,根本經不起推敲。對于公安重人證輕物證的做法,張文菁不認同,重音是“根本”,強調了否認的程度和決心。
4.把我辦成了黑社會。重音是“我”,表明自己被認定成黑社會的氣憤,也讓接下來的三連問更有效果。
5.誰才是黑社會?誰在栽贓?誰在陷害?三連問的重音都在“誰”,對應前一句的“我”,萬海案也好,張文菁案也罷,到底誰是幕后黑手。
6.定案的證據經不起推敲,證人的證詞不斷反復,證據鏈根本無法閉合。這三句話,重音都是副詞,分別是“經不起”、“不斷”和“根本”,張文菁越說越快,層層遞進,三個重點強調的副詞,表明了把他們認定為黑社會的證據是有明顯缺陷的。
7.這樣的案子這么著急開庭,是因為什么?重音在“什么”,這樣引出了后面那句質問——政績嗎?當聽到這里時,李人駿的臉色、眼神都不對了,顯然是被張文菁說到了痛處。
作為“代理檢察長”的他,急于拿掉“代理”兩個字,正是這種扭曲的政績觀,才讓他對萬海案中這么多瑕疵和漏洞,都熟視無睹,只想著趕快推進結案。
作為《以法之名》的配角,董晴戲份并不算多,但是每次出場,她的演技都很棒,臺詞都能讓觀眾感同身受。在接受采訪的時候,蔣欣都說董晴的臺詞非常清晰,自己非常敬佩。
原因很簡單,就是——她深刻地理解了劇本,理解了臺詞,理解了人物角色。
這樣的好演員,值得更多、更大的舞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