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注文獻來源,請知悉。
前言
明朝開國謀士中,朱升以九字定策助朱元璋成帝業,更在新朝初立時果斷辭官,避開洪武朝血雨腥風,以72歲高齡善終。
雖不如劉伯溫聞名,卻有急流勇退的明智,堪稱歷代功臣保全之道的教科書。
元延祐六年,徽州休寧的紫陽書院里,一位青年正對著《周易》爻辭凝神思索。
朱升此時雖已中舉為鄉貢進士,卻對科舉仕途興致寥寥。
彼時的大元王朝已現衰象,黃河決堤、饑民遍野,而徽州群山環抱的地理優勢暫時隔絕了北方的戰火,卻困不住朱升洞察天下的目光。
朱升的早年經歷頗具傳奇色彩,據記載,他自幼穎悟絕人,凡經史子集過目輒不忘,尤其精研程朱理學與天文歷法。
至正元年,長江中下游已現民變端倪,朱升果斷帶著全家遷入歙縣,在云霧繚繞的山林中搭建草廬,一面開館授徒,一面研讀兵農之書。
石門山隱居的歲月成就了朱升獨特的處世智慧,
他在山中自耕自足,教弟子們耕讀相兼,并寫下《星卦提綱》、《龍穴陰陽之訣》等著作,將儒家經義與陰陽術數融會貫通。
這種知天命而審時勢的思維為他日后輔佐朱元璋埋下了伏筆。
朱元璋的軍隊來到徽州,聽聞當地鄉紳一致舉薦山中朱允升,說他有王佐之才,于是朱元璋帶著貼身護衛,沿著蜿蜒的山道來到石門山。
朱升此時已經五十九歲了,他身著粗布襕衫,在草廬前迎接這位聲名鵲起的起義軍領袖。
兩人對坐竹榻,煮茶論道,朱元璋直抒胸臆表明來意,說今天下大亂,問朱升有何破解之道。
朱升放下茶盞,緩緩說九個字——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這短短九字道盡了亂世爭雄的核心。
朱元璋雖據有南京,但四周強敵環伺——陳友諒盤踞武昌,控制長江中游;張士誠占據蘇州,富甲東南;
北面還有元朝殘余勢力與小明王韓林兒的政權,若急于稱帝,必然成為眾矢之的。
朱元璋聽完沉吟良久,起身長揖。
朱升解釋道,高筑墻者非獨城郭防御,乃修內治、固根本;廣積糧,并非是倉儲充實,而是足民食;緩稱王者,非獨避鋒芒,乃收人心、待天時。
此番將軍事防御、經濟建設與政治謀略熔于一爐,比諸葛亮的隆中對更具現實針對性。
此后數年,朱升成為朱元璋幕府的核心謀士,他不僅參與軍事決策,更負責制度建設。
他在應天推行營田司制度,組織士兵屯田,以鹽引鼓勵商人運輸糧食,甚至親自修訂《女誡》,整肅軍中家眷風氣。
鄱陽湖之戰時,朱升雖未親臨前線,卻在后方主持糧草調度,確保朱元璋大軍與陳友諒決戰百日而不匱。
不久后朱元璋稱帝,新朝初立論功行賞時,朱元璋欲封朱升為御史中丞。
讓眾人意外的是,朱升站在翰林學士的班列中面色平靜,婉拒了所有的賞賜。
這位為明朝建立立下汗馬功勞的謀士,此時已敏銳察覺到皇權背后的寒意。
朱升的憂慮并非空穴來風,朱元璋出身底層,對功臣集團本就心存猜忌,而朱升深知這位皇帝的性格——既能共患難,未必能同富貴。
他在辭官前曾多次對兒子提起,朱元璋雖然英武有斷,但是生性多疑,這種對帝王心術的精準判斷,遠超同時期的許多名臣。
洪武二年,朱升正式遞交辭呈,朱元璋起初執意挽留,甚至提出讓他在鳳陽養老,但朱升堅持歸老田野。
臨行前,他向朱元璋請求賜予朱同一紙免死券,朱元璋笑著命工部特制丹書鐵契,并免死三次。
朱升選擇了鹽城,這座瀕海小城遠離政治中心又有漕運之便,便于隱居又不至于完全與世隔絕。
他在鹽城購得一處院落,取名楓林墅,每日以著書、教子為樂,院中種植百株楓樹,每逢深秋,紅葉滿庭,宛如他當年為朱元璋描繪的盛世氣象。
最后朱升在鹽城病逝,享年七十二歲,他的遺言只有八個字:“守分耕讀,勿問政事。”
這位曾以九字定天下的謀士,最終以“守分”二字完成了對人生的收官。
而他的預判,在隨后的洪武朝得到了殘酷驗證——胡惟庸案、藍玉案,朱元璋還是對大批開國功臣下手了。
連曾被視為“吾之子房”的劉伯溫,在洪武初年卷入李善長、胡惟庸的黨爭,最終被朱元璋猜忌,病死于返鄉途中。
而朱升早就想好了退路,不僅保全了自身也保住了兒子,盡管朱同曾因“藍玉黨案”被牽連,但鐵券確實起到了免死作用,最終僅被罷官為民。
朱升的一生,堪稱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的典范,他身處亂世而能洞察先機,輔佐明主而不貪戀權位。
都說亢龍有悔,而朱升選擇了潛龍在淵的生存策略。
智者不僅能在時代浪潮中乘風破浪,更懂得在巔峰時刻轉身離去,知進知退的智慧比任何權謀術術都更接近生存的本質。
如今朱升的故事仍在繼續流傳,他或許不是最耀眼的開國功臣,卻是最懂得在歷史洪流中保全自我的智者,
也讓他在洪武朝的血雨腥風中,成為少有的善終者。
參考資料:
1. 《明史·朱升傳》,中華書局點校本,1974年
2. 《明太祖實錄》卷二十八,臺灣“中研院”史語所校勘本
3. 《徽州府志·人物志》,清乾隆刻本
4. 趙翼《廿二史札記》卷三十二“明初功臣多不保全”條
5. 錢謙益《國初群雄事略》卷四“太祖高皇帝”
6. 顧誠《南明史》附錄“明初政治制度初探”,中國青年出版社,1997年
7. 鹽城市志編纂委員會《鹽城市志·人物卷》,江蘇人民出版社,1998年
8. 陳梧桐《朱元璋大傳》第三章“禮賢下士收民心”,人民出版社,2005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