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特斯拉首次實現“煥新Model Y無人駕駛自動送貨上門”,作為唯一始終堅持視覺處理方案實現智能輔助駕駛的企業,特斯拉用事實證明了其人工智能技術的先進性與安全性。
此前,馬斯克曾表示,特斯拉智能輔助駕駛的追求只有一個:無論路上發生什么,特斯拉不發生碰撞。“這也是我們堅持視覺架構+端到端神經網絡這一技術路線的原因。在所有技術路徑的選擇里,保護每個人的安全一定是最優先的考量?!?/p>
在近期的一次采訪中,馬斯克進一步解釋了其技術路線選擇。他表示,與道路系統最適配的智能駕駛技術就是人工智能、數字神經網絡和攝像頭相結合。因為全世界的道路系統都是為了智能、生物神經網絡和眼睛設計的,而不是根據“從眼睛里發射激光”來設計的。
專注人工智能科技領域的博主“Web3創世區塊”從第一性原理出發,深度剖析純視覺與激光雷達技術路線在自動駕駛感知能力上的差異,提供了關鍵視角。
在他看來,感知能力是智能輔助駕駛安全的 “黃金標準”,其強弱直接決定車輛對碰撞風險的發現、預判及應對效率。當前多數智能輔助駕駛事故源于感知能力不足,車輛難以及時反應。而衡量感知能力的關鍵指標是延遲——延遲越低,感知能力越強,駕駛安全性越高,而這也是視覺處理方案相比激光雷達的重要優勢之一。
【激光雷達方案存在高延遲的 “瓶頸”】
激光雷達感知流程復雜:采集一幀畫面后,需要傳感器處理、雷達傳感器處理、數據融合算法、規則算法感知規劃,整個過程耗時較長,總延遲高達幾百毫秒 。高延遲源于兩點:一是需融合視覺與雷達數據,需向低頻傳感器對齊采樣率;二是輔助駕駛算法代碼規則超10萬條,復雜度加劇延遲。
這會導致車輛每秒畫面處理能力較低,出現 “感知真空期”—— 如時速120公里時,兩次采樣間隔感知真空達10米以上 ,高速行駛易致危險;無保護路口左轉、“鬼探頭” 等場景,因感知延遲難以及時應對風險。
【視覺處理方案具備低延遲的 “優勢”】
視覺處理方案工作流程簡潔:采集一幀畫面后,從視覺傳感器處理到端到端算法處理,總延遲極低 ,每秒可處理幾十幀畫面,感知連貫流暢。時速120公里時,也能快速識別危險,無保護路口左轉、應對 “鬼探頭” 等場景響應更及時,安全性顯著提升。
特斯拉煥新Model Y歷史上首次實現“無人駕駛”的背后,是特斯拉擁有的海量實測數據、強大的算力、成熟的神經網絡。特斯拉官網顯示,特斯拉智能輔助駕駛系統已累計輔助行駛38億英里(約60.8億公里),并基于超過600萬輛車、100多年行駛時長的真實駕駛場景進行訓練。
馬斯克在社交平臺表示:“可以說,特斯拉擁有迄今為止最先進的現實世界人工智能(real world AI)技術。”
不少博主在社交平臺發文表示,特斯拉智能輔助駕駛技術的落地,不僅僅是一項創新技術的突破,也將擁有改變世界的力量——
“基于智能輔助駕駛的Robotaxi無人駕駛電動車將每年挽救10萬人的生命,最終將每年挽救過百萬人的生命?!?/p>
“特斯拉的智能輔助駕駛技術,讓我們避免在交通事故中失去親人,是最令人感動的禮物!”
伴隨特斯拉輔助駕駛功能的持續精進,安全表現也在不斷提升。特斯拉2025年第一季度安全報告顯示,在美國普通車輛平均行駛約113萬公里會發生1起碰撞事故,而開啟輔助駕駛的特斯拉車輛平均行駛約1197萬公里才會發生1起碰撞事故。
這意味著,標配輔助駕駛的特斯拉車輛已讓行車安全水平達到普通車輛的約10.6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