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歲還能笑得那么響、那么真的人,不多。
可游本昌,就是其中一個。
最近《濟公》播出四十年,節目組搞了個老友重聚。人群中,那個坐著輪椅、滿臉笑意的老人,正是當年把“濟公”演活的那位。
他被人扶著推進現場,還比了個心。全場鼓掌,他卻笑著開玩笑說,“我年初差點就死了。”
沒人笑得出來,反而一聽這句,眼眶就紅了。
明明還是那個熟悉的面容,還是那個看誰都親切喊“娃娃”的濟公爺爺,但一開口,就讓人意識到,這位老藝術家真的老了。
真到了命懸一線、醫生都準備放棄的地步。
不是拍戲,不是作秀,是真病危。
但他撐過來了。靠著一口氣,靠著堅強的意志,也靠著女兒的信任。
這不是簡單的“回光返照”,而是老爺子跟命運掰了個手腕,硬生生又活了一輪。
一、命里說活不過13,他偏偏活到92
1933年,江蘇泰州,一個普通家庭里,出生了游家唯一的男孩。
家里有六個女兒,他是唯一的兒子。本來以為能多些盼頭,誰知道這孩子一出生就病怏怏的。
老咳嗽、發燒、抽筋,幾天好不了一場病。
那年,一個和尚路過,說了句:“這娃命不硬,不結佛緣活不過13。”
父母一聽,嚇得不行,六歲那年,真的把他送進了上海法藏寺,拜了興慈法師為師,還取了個法號。
說來也奇怪,自從進了廟,病也少了,臉色也紅了,精神頭也起來了。
廟里允許他繼續念書。學得也好,就是不愛說話。但只要一看到戲劇、啞劇、小丑,他就坐得筆直。
那時的他,偷偷學戲。臺下看一遍,回家模仿一遍。
眼神、動作、站姿,一板一眼。父母覺得他瘋,他卻笑著說:“我也想上臺演。”
1948年,他十四歲,那和尚說的“死劫”也過去了。
父母決定讓他還俗,讓他像其他孩子一樣生活。游本昌也沒多話,摘了僧衣,走出了廟門,也走進了人生真正的劇場。
二、演了79個龍套,換來一個“瘋和尚”
18歲那年,游本昌考進南京工藝美術團。
第二年,因為表現出色,直接保送進了上海戲劇學院。
讀完戲校,順利進了中央話劇院。
但夢想和現實是兩回事。
他想演主角,可劇團分給他的,永遠是最小的配角。有時候一句話都沒有。
臺上的主角是焦點,他只是在邊上走過、站著、笑一笑。
別人說他吃虧,他卻說:“沒關系,只要能演。”
整整二十年,他演了七十九個角色,從茶館說書的伙計,到跑堂的、衙役、打更的,什么都演過,就是沒主角。
有人靠嘴巴、靠關系上位,他不。演戲對他來說,是信仰。
他甚至自掏腰包研究啞劇,沒人教他,他就看錄像,一個動作一個動作拆著學。
直到1984年,一次春晚改變了一切。
他帶著自創的啞劇《淋浴》上了舞臺。沒有一句對白,全靠肢體語言,觀眾卻全明白了他要演什么。
演完,全場鼓掌,導演組更是當場定了人選——他,就是下部劇《濟公》的主演。
52歲,他終于接到了第一個主角。
那年,沒人想過一個中年演員,還能演出這么瘋癲、這么慈悲、又那么有靈氣的濟公。
他自己也不敢信:“這角色我能駕馭嗎?”
事實證明,他不光演了,而且成了全國觀眾的童年記憶。
那句“鞋兒破,帽兒破”,至今還在回蕩。
他拍戲拼命,四小時睡眠,吃過發臭的豬肘子,也真挨過十二板子,打到他回宿舍都站不起來。
導演喊“再來一次”,他二話不說繼續演。
他說:“觀眾的眼睛是雪亮的,不能糊弄。”
三、不演戲的時候,他在照顧命中最重要的“角色”
1991年,游本昌的事業正值巔峰。
可是,他突然消失了。
原因只有一個——老婆生病,查出胃癌晚期。
他什么都沒說,立刻推掉所有邀約,帶著妻子四處求醫。
他沒請護工,自己親自洗衣做飯,喂藥擦身,全天候陪在病床前。
別人說他傻:“你名氣正高,掙錢的機會多得是。”
他回一句:“那都是身外物,我的戲可以以后拍,命只有一條。”
老婆這一病,就是四年。他一邊照顧,一邊寫劇本,等她身體恢復之后,才回到劇組。
但市場早變了,娛樂圈風頭早過了他。
以前主動找他的導演,不再打電話了。他不在乎。
干脆自己投錢拍戲、寫劇本,甚至賣掉房子,只為一出沒人投資的話劇《弘一法師》。
沒人理解。“你都快80歲了,怎么還折騰?”
他不回應,繼續排練,繼續演。
最慘的時候,演出一場虧一萬,演三場虧十萬。
可他說:“觀眾只要看懂,值了。”
四、90歲再演“爺叔”,坐輪椅還能撐得起一場戲
2023年,《繁花》播出。
誰都沒想到,在一眾年輕演員里,最讓人眼前一亮的,居然是那個年近九十的爺叔。
他不搶戲,臺詞不多,但只要一出場,整個節奏都穩住了。
在片場,他不肯回休息車,就坐在道具箱上。別人勸他歇歇,他說:“一走神就散了,得把勁兒攏著。”
拍吃飯那場,他把肉撕得細碎,只為演出那個年代上海老頭的腔調。
“爺叔不是濟公,不能狼吞虎咽。”
他知道,演得對不對,不是導演說了算,是觀眾的心說了算。
播完后,全網盛贊,稱他為“演技天花板”。
但沒人知道,拍完那一場哭戲,他一個人在角落坐了很久,一邊撫著胸口喘氣,一邊流淚說:“這戲上得太深,回不來了。”
五、他的信念,從不在領獎臺上,而在每個觀眾心里
有人問他:“您現在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他笑著說:“還能演,就多演點。”
他不追獎,也不追名。他說:“角色選我,不是我挑角色。”
他拍《了凡的故事》,沒人投,他就自己出錢。賠了,他不后悔。
他教落榜生表演,不收學費。學校不要他收。
他建“濟公學堂”,退了所有報名費,免費教學。他說:“不是所有孩子都有起跑線,我就想拉他們一把。”
這就是他,一輩子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堅持一種信念:
不是臺詞多才叫好演員,也不是主角光環才叫成功。
真正的演員,是把每一次站上舞臺,都當成最后一次。
結語:人這一輩子,能把一個角色演進人心,就夠了
從“演不死的小配角”,到“演濟公的瘋和尚”,再到“讓人敬佩的爺叔”,游本昌沒紅得快,但他走得穩。
92歲,坐輪椅,照樣還能笑著面對所有鏡頭,照樣能一開口就讓人淚目。
他一輩子只演過一個最有名的角色——濟公。
可就是這一個,成了很多人心中不可替代的形象。
他把濟公的瘋、他的慈、他的正義和不羈,演得像是自己的人生。
現實中,他也活成了那個“鞋兒破、心不破”的人。
他不靠包裝、不靠流量,靠的就是幾十年如一日的那股勁兒。
這股勁兒,叫做“敬業”。
更叫做,“信念”。
這才是真正的老藝術家。不是演技有多神,而是他愿意一直演下去,直到演不了為止。
他曾說:“只要我還有一口氣,就還有戲。”
如今這口氣,還在。
這場戲,他還沒演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