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末,天文學界被一則消息震動:在距離地球10億光年的天鵝座方向,一對位于星系2MASX J21240027+3409114核心的超大質量黑洞,表現出前所未見的詭異規律。
每隔2至3個月,X射線和紫外波段就會準時出現一次明亮的爆發,如同宇宙深處一顆跳動的心臟。
這對黑洞彼此距離僅260億千米——在宇宙尺度上,相當于“臉貼臉”。
它們以驚人的速度相互繞轉,每130個地球日就完成一次共舞。如此近的距離使光從一個黑洞視界到另一個黑洞視界僅需1天。
在過去三年中,這對黑洞已從周圍環境中吞噬了相當于1.5至2個太陽質量的氣體,并可能在7萬年后最終碰撞合并。
最初,2021年3月觀測到的異常亮光被誤判為超新星爆發。但2022年的后續數據推翻了這一猜想——周期性重復的信號既不符合超新星特征,也不同于典型的黑洞吸積盤活動,更與恒星被潮汐撕裂事件(“意大利面化”)的光譜特征不符。
揭開謎底的關鍵,指向一團看不見的巨型氣體云。
最符合觀測數據的模型表明:一團比黑洞系統龐大得多的氣體云,正從垂直于雙黑洞軌道平面的方向悄然逼近。
當黑洞闖入這團氣體時,強大引力瞬間將云氣撕裂。每一次軌道運行到特定位置,黑洞就會“甩”出一部分氣體,如同船舶在濃霧中破浪前行,周期性激發出閃耀的光芒。
在距該星系29,000光年處,另一個星系正與它發生碰撞。這場宇宙級的合并可能正是氣體云的起源——合并過程拋射出巨量塵埃和氣體,恰好為雙黑洞提供了“獵物”。
天文學家雖早有理論預言,此類氣體云應在合并星系的雙黑洞周圍普遍存在,但直接證據一直缺失。
異常黑洞非孤立現象。在我們銀河系中心,人馬座A*超大質量黑洞周圍,存在一類神秘的 G型天體。
它們看似氣體云,行為卻如恒星:遠離黑洞時保持緊湊形態,接近時則被潮汐力拉伸變形。
目前觀測到的6個G天體(G1至G6)中,G2最引人注目。2014年它近距離掠過黑洞時,外層氣體被剝離,內部恒星卻安然無恙。
科學家認為它們可能是雙星合并的產物——兩顆恒星在黑洞引力作用下碰撞融合,被濃厚氣體塵埃包裹。
2025年初,天文學家在距地球僅300光年處發現埃奧斯云,其質量相當于3400個太陽,橫跨天空的寬度相當于40個滿月并列。
這是迄今發現最近的恒星搖籃,為研究恒星誕生提供“現場直播”。
中國“天眼”(FAST)望遠鏡在飛馬座捕捉到一個包裹“史蒂芬五重奏”星系群的巨型中性氫云,跨度達200萬光年(相當于20個銀河系直徑)。
奇特的是,它竟在宇宙紫外輻射下保持中性狀態,可能是星系碰撞拋出的原始氣體遺跡。
天體碎片的墜落時刻提醒著宇宙的動態性。2025年6月26日,一顆直徑1米、重逾1噸的流星體以13公里/秒沖入美國東南部大氣層,化作耀眼火球。
它在喬治亞州上空爆炸,釋放相當20噸TNT能量,沖擊波震動房屋,甚至擊穿屋頂。
這顆白晝可見的超級火流星極為罕見,其碎片可能源自小行星帶或彗星殘骸。
盡管10億光年外的氣體云無法直接成像,但新一代望遠鏡正蓄勢待發。韋伯望遠鏡2025年6月啟動了對埃奧斯云的深度光譜掃描,FAST則持續搜尋星系際氣體云。
這些觀測將揭示:氣體云如何抵抗星際輻射而維持穩定?巨型中性氫云是否承載著宇宙演化的原始記憶?雙黑洞與氣體云的互動是否驅動星系演化?
當埃奧斯云在600萬年后消散成新生的星團,人類對宇宙云的理解或許才初窺門徑。
而此刻,那對10億光年外的黑洞仍在氣體云中規律地閃耀,以130天為周期,向地球寄來宇宙深海的明信片——每一次閃光,都是巨物接近時無聲的轟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