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特朗普政府向美國國會提交的2026財年國防預算案中,還真是有不少讓人頗為眼前一亮的“新鮮玩意”,其中就包括有史以來首次出現在預算計劃中的“為F-35隱身戰機增加副油箱”。看起來,美國是打算以這種方式為F-35實現航程和作戰半徑的延伸。至于說哪個戰略方向是講究“全球部署”和“全球存在”的美國空軍,最需要去提升戰機航程的,答案自然就是有著茫茫海空域面積的亞太方向。
洛·馬公司早就給出過為F-35增加副油箱的方案
事實上,關于“為F-35增加副油箱”一事,洛克希德·馬丁公司早在2019年時,就給出過相關方案,那就是在F-35系列戰機的左右翼下兩側,加裝可于空中拋棄的傳統副油箱。僅從技術角度來說,這并不是什么難事。但一個很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在中國、美國和俄羅斯這三個全球僅有的“正式研發出第五代隱身戰機,且已實現批量生產和列裝”的國家中,對提升隱身戰機燃油攜帶量一事的工程實現手段,可謂是出奇的一致,那就是掛載副油箱
F-35加裝副油箱效果圖
至于說,曾被廣泛視為比掛載副油箱更加先進的做法,即為戰機加裝保形油箱,卻并未在中美俄三國這里被用到隱身戰機的身上,這究竟是為何呢?或許可以來簡單聊一聊。我們知道,與掛載于翼下的副油箱相比,針對不同機型而開發出來的保形油箱,往往有著飛行阻力小、對戰機氣動外形破壞小,甚至是可對戰機氣動外形帶來某些優化,以及因此而讓一些非隱身戰機的雷達反射信號得以縮小的優點。
早年間被拍到的掛載4具副油箱的殲-20
當然了,保油箱的缺點也很明顯,那就是貴。主要體現在這么幾個地方:
其一,保形油箱往往是針對某款戰機開發而來,屬于專機專用,無法被用到其他型號戰機的身上,通用性較差且經濟性不夠好。
以色列空軍的F-16在機背兩側安裝有保形油箱
其二,一些保形油箱的安裝位置位于機背兩側,地勤維護人員需要借用諸如升降機和梯子等其他額外的工具,來完成保形油箱的安裝和拆卸,即加大了后勤維護難度,以及提高了人力、時間和金錢等成本。
其三,相比起傳統副油箱,保形油箱所帶有的技術屬性無疑更高,需要投入一定程度的資金和技術等研發成本,故其采購單價也要天然貴于“圓滾滾的副油箱”。
美制F/A-18E/F戰斗機機背上的保形油箱
不過,正所謂“一分錢一分貨”,諸如美國為上一代戰機F-15和F-16所開發的保形油箱,都被認為是極其成功的產物,在部隊實際運用過程中可謂是“飽受贊譽”。然而,到了第五代戰斗機的時代,中美俄這樣的世界級軍事大國,為何卻重新撿起了“落伍”的副油箱呢?從殲-20到F-22,再到蘇-57,基本都出現過掛載傳統副油箱飛行的畫面,保形油箱怎么一下子就不“香”了呢?
模擬為F-35加裝保形油箱后的效果
究其原因,問題就出在第五代戰斗機與上一代產品最大的性能區別方面,那就是外形隱身。剛才說到,通過安裝保形油箱,非隱身戰機的氣動外形有望獲得一定程度的優化,有時這種優化甚至可實現“有限地縮小雷達反射信號”的良好效果。然而,在原始設計中,就把隱身性能的地位列得很高的五代機這里,其追求的就是在干凈外形狀態下,實現最好的隱身能力。此時進一步為其增加保形油箱,反而會破壞原本已達最優效果的隱身能力,即“畫蛇添足”
俄羅斯蘇-57隱身戰機掛載副油箱升空
考慮到保形油箱通常無法在飛行過程中被拋棄,戰機只能以全程安裝保形油箱的方式飛行,這就更難以讓五代機所接受了。咱就是說,傳統的副油箱雖然必然會破壞第五代戰斗機的隱身效果,但其好歹能在接近敵方防區之前被拋棄,讓戰機盡可能地重回干凈狀態,但保形油箱卻做不到這一點。兩相對比下來,看似沒什么技術含量的傳統副油箱,自然就會重新成為中美俄等國五代機的“最佳選擇”。
美軍F-22隱身戰機掛載副油箱
所以說,技術含量的高低和所帶來效果的優劣,并非100%地成正比。對于殲-20、F-22、F-35和蘇-57等五代機來說,還是掛在翼下的副油箱更適合一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