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環球時報報道,6月23日至26日,印度國防部長辛格以2020年邊境對峙以來首位訪華防長的身份,出席青島上合組織防長會議,期間明確表態愿與中方解決邊境爭端。
辛格訪華期間,與中國國防部長董軍會面時直言,印中作為鄰居不謀求沖突,愿妥善處理分歧以推動關系向好。這是繼去年12月中印邊界問題特別代表第23次會晤后,雙方高層又一次直接對話。
印度國家安全顧問多瓦爾同期訪華,與中央外辦主任王毅會談時強調,兩國應聚焦發展要務,以建交75周年為契機推進務實合作,共同維護邊境和平。
人文交流同步升溫:6年來首批印度香客抵藏朝圣,兩國航空公司已為恢復直航完成準備,待官方通知即可重啟航線。
莫迪(資料圖)
1. 西方外交遇挫的戰略調整 :印度在G7峰會中未獲預期關注,所謂“宣傳印巴沖突成果”的計劃落空,國際輿論場中存在感薄弱。
美印關系出現微妙變化:美方在關稅談判中態度強硬,印度貿易代表赴美磋商未達預期,反映出西方對印戰略價值的重新評估。
2. 經濟合作的現實需求 :印度制造業面臨壓力:美國若維持高關稅,其汽車等產業出口將受沖擊,而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市場,對印商品需求潛力顯著。
稀土產業技術瓶頸:印度雖為稀土資源大國,卻因提煉技術落后,百億投入未達預期,亟需外部技術合作,而中國稀土產業鏈優勢明顯。
3. 地區穩定的博弈考量 :印巴關系存在不確定性:印方需借助多邊平臺緩和與巴方矛盾,而中國在南亞事務中的建設性角色,對維護地區和平具有關鍵作用。
上合組織框架的吸引力:印度希望通過深化與上合成員的安全合作,提升在地區事務中的話語權,擺脫單一依賴西方的外交困局。
官方表態釋放明確信號:中方多次強調“龍象共舞才能共贏”,王毅主任指出兩國需加強溝通、解決現實問題,在多邊舞臺相互支持。國防部發言人則駁斥“拒絕簽署聯合聲明”等不實傳言,證實上合防長會取得圓滿成功。
莫迪和印度防長(資料圖)
談判機制的成熟運作:自1981年以來,中印已建立邊界問題特別代表會晤等多層對話機制,2023年第23次會晤即達成“維護邊境和平”的共識,為新一輪協商奠定基礎。
戰略共識的深層契合:雙方均認同“發展是第一要務”的理念,在反對單邊主義、推動多邊合作等議題上存在共同利益,可通過邊界問題的解決釋放更多合作潛力。
1. 以“分階段管控”為基礎
可參考過往談判經驗,對爭議地區實施“共同巡邏”“建立緩沖區”等措施,先穩定局勢再推進劃界談判。
2. 以“經濟合作”為紐帶
將邊境地區開發與互聯互通項目結合,如重啟跨境貿易點、建設聯合經濟區,以務實合作增進互信。
3. 以“多邊機制”為助力
借助上合組織、金磚國家等平臺,將邊界問題與地區安全、經濟合作議題聯動,形成“以合作促和解”的良性循環。
4. 以“人文交流”為支撐
擴大教育、旅游、宗教等領域交流,如恢復香客朝圣通道、開通直航航班,通過民間互動消解對立情緒。
印度外長(資料圖)
對亞洲格局而言,中印若能解決邊界問題,將消除南亞最大地緣政治風險,為“亞洲世紀”的到來奠定基礎。
對全球治理而言,兩大發展中大國的合作,將增強新興經濟體在國際事務中的話語權,制衡單邊主義霸權行徑。
對中印自身而言,邊界問題的解決可使雙方將更多資源投入發展議題,無論是應對氣候變化、推動產業鏈合作,還是參與全球公共產品供給,都將釋放巨大潛能。
辛格的訪華表態,標志著中印關系正迎來關鍵轉折點。邊界問題的解決雖非一蹴而就,但雙方已具備對話的意愿、現實的需求與機制的支撐。正如“上海精神”所倡導的平等協商、互利共贏,唯有以誠意破局,以智慧解扣,才能讓“龍象共舞”從愿景變為現實,為兩國及地區的未來開辟更廣闊的空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