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顯示,幾家中國飼料生產商聯合簽約訂購了阿根廷豆粕,將在7月份裝運,數量為3萬噸,成本加運費價格為360美元,約合人民幣2580元/噸。
市場之所以對這個消息十分關注,主要是兩個原因:
一個是當前豆粕市場來回波動,剛又在2800元/噸這個關鍵位置上滑了一跤,不過很快又站起來了。
但是站起來并不代表風險就沒了,風險依然很大。
因為從三季度進口大豆的預估到港來看,可以說是天量到港,7月預估到港1050萬噸,8月預估1000萬噸,9月也達到了900萬噸。
再加上天氣炎熱,巴西豆又不太好存儲,所以油廠只能加大馬力開機生產。
但生產這么連軸轉,下游能消化得了嗎?
答案是肯定消化不了啊。
所以,接下來豆粕累庫風險繼續增加。
另一個就是雖然近期豆粕壓力山大,但是遠期來看,還是有機會的。
這個機會就來自于中美貿易的不確定性。
因為到三季度以后,南美大豆的出口旺季就結束了,這時候就到了美豆接棒的時候,但今年中美貿易一度冰凍,到四季度會破冰重啟嗎?
未知。
所以這也就給市場留下了一些懸念。
但是進口阿根廷豆粕的這個消息一傳來,使這個懸念就有點懸不住了。
因為如果直接進口豆粕的話,就意味著豆粕供應將變相增加,而且如果豆粕進口成為常態的話,那么飼料企業就可以直接購買價格更低的南美豆粕,這也相當于令中美貿易帶來的豆粕供應的不確定性得到了一些緩和。
當這個懸念也消失的時候,那豆粕還有啥利多指望呢?
那2800元/噸這個關卡還守得住嗎?
但在觀觀認為吧,先別激動。
因為我們其實在2019年的時候就已經向阿根廷豆粕開放了市場,也就是說,2019年起,阿根廷就可以向我國出口豆粕了。
為什么到2025年才開始訂購呢?
很大原因我認為和中美貿易再次摩擦有關。
其實市場和人差不多,都是有很強的習慣依賴,不到迫不得已其實都不太愿意改變。
比如,我們大量進口巴西玉米也是因為中美貿易摩擦,減少美玉米對我們的掣肘,同時也是因為國際局勢不穩定,國際糧價波動較大,所以增加進口來源多元化,以進一步保障糧食安全。
所以這次進口阿根廷豆粕,也是一種嘗試性的突破。
而且呢,豆粕和大豆不太一樣,保存難度更大,所以短期內想要密集形成大規模進口是有難度的。
第二,進口豆粕主要是為了緩解國內因美豆缺席可能帶來的供應緊張問題,并非是全盤依賴。
這就好比是進口玉米,說到底是為了儲備或者在國內供應緊張的時候來補充一下,而整體市場需求仍以國內為主。
豆粕也是一樣,并不會因為進口豆粕便宜或者怎么樣就大量進口,從而對國內油廠及豆粕壓榨產生重大影響。
而且當前國內整體的政策就是增加國內市場自循環,把需求更多轉向國內,所以不太會出現瘋狂進口而使國內貿易受損這樣的情況,所以這個我覺得進口阿根廷豆粕這件事是不必太擔心的。
所以,2800元/噸依然是豆粕的重要支撐。
本文完,歡迎關注并點贊,給個支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