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刷朋友圈的時候發現,大家都在曬分數,有高興的也有失落的。不過說實話,我覺得大部分人可能還沒意識到一個問題——有張表格,它的作用可能比你那個讓人心跳加速的分數更大。
這就是一分一段表。說起這個,我想起去年我一個朋友的孩子,考了個不錯的分數,結果填志愿的時候差點翻車,就是因為沒搞明白這個表。
為什么這張表比分數更管用?
很多家長和孩子都有個誤區,覺得分數高就一定有優勢。比如說考了600分,就覺得肯定比590分的有優勢。實際上呢?可能沒你想的那么簡單。
高校錄取的時候,其實不太在乎你具體考了多少分。他們更看重的是你在全省排第幾名。清華北大不會說"我們要600分以上的",人家會說"我們要全省前200名"。這個邏輯,我覺得挺多人都沒想明白。
怎么用位次來定位自己?
說實話,剛開始接觸這個概念的時候,我也有點暈。后來慢慢摸索,發現其實也不算太復雜。
第一步是找到自己的位次。比如你考了580分,查一分一段表發現有8000個人比你分高,那你大概就是8001名左右的位次。
接下來要去查你想報的學校近幾年的錄取位次。這里我建議看三年的數據,因為一年的數據可能不夠準。比如某個大學去年最低錄取位次是7500名,前年7800名,大前年7200名,那這個學校的錄取位次大概在7200到7800之間波動。
然后就是制定策略了。我聽一些老師說過一個比較實用的方法:
- 沖一沖:選位次比你高10%-20%的學校
- 穩一穩:選和你位次差不多的學校
- 保一保:選位次比你低10%-20%的學校
這個方法感覺還挺科學的,不過具體怎么分配比例,可能還得根據你自己的情況來定。
今年填報有什么新情況?
今年和往年比,好像有些不太一樣的地方。
招生計劃變化挺大的。我注意到不少學校都調整了招生人數,有些專業擴招,有些專業縮招。這就有點像股市一樣,去年的價格只能做參考,今年的情況可能完全不同。
比如說某個985高校今年在你們省的計劃從120人增加到150人,那錄取位次很可能會下降一些。這種時候"沖一沖"的成功率就會高一些。
還有就是AI填報工具現在特別火。優志愿、掌上高考這些app我也用過,確實挺方便的。聽說現在有個叫靠譜AI的,預測準確率達到90%以上,不過我沒用過,不知道實際效果怎么樣。
這些工具的好處是省時間,輸入分數和位次就能生成推薦列表。但我覺得吧,還是不能完全依賴,畢竟每個人的情況不一樣。
一個真實的例子
我認識一個家長,她孩子去年考了625分,位次大概15000名。按照常規想法,可能會去找那些往年錄取分數在620-630分的學校。
但是仔細分析位次后發現了問題。有個211大學去年錄取最低分是622分,看起來很有希望。但查位次發現,去年622分對應的是13500名,而今年625分對應15000名。
這說明今年的625分"分量"不如去年的622分。最后這個孩子調整了策略,結果被一所原本"不敢想"的985錄取了。
當然,這可能也有運氣成分,不過至少說明位次分析還是有用的。
需要避開的一些坑
我覺得填志愿最容易犯的錯誤可能有這幾個:
只看學校名氣不看專業。很多家長有985情結,寧愿讓孩子去985的冷門專業,也不愿意去211的好專業。其實專業選擇挺重要的,關系到以后的發展方向。
以為平行志愿就是保險箱。雖然平行志愿降低了風險,但如果你報的學校位次都比你高很多,還是會滑檔的。梯度設置真的很關鍵。
完全依賴填報軟件。工具確實有用,但不能什么都不想就照著填。你的興趣、專業傾向、家庭情況這些,軟件是分析不出來的。
最后幾天該做什么?
現在距離志愿填報截止應該還有幾天時間。還有幾件是要特別注意:
志愿要盡量填滿。平行志愿可以填很多個,這樣的機會不要浪費了。
關注補錄信息。就算第一輪我們沒有錄上,還有征集志愿的機會。
保持冷靜判斷。不要被焦慮情緒影響,相信數據,也相信自己的分析。
高考成績已經是過去式了,但你的未來才剛開始。用好一分一段表這個工具,讓每一分都發揮最大價值吧。
不過說實話,志愿填報這事兒確實挺復雜的,我也不敢說自己完全搞明白了。如果有不對的地方,大家多包涵,也歡迎指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