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天就是農歷六月六,老輩人嘴里的“看谷秀”日子要到了。
曬紅綠,曬紅綠,老輩人總把這三字掛嘴邊。“紅綠”不是顏色,是箱底壓了半年的衣裳、被褥、老書。
梅雨季剛走,伏天的日頭毒得很,曬過的物件一整年不生霉。
乾隆曬龍袍的傳說聽了十遍,可老輩人更信“太陽底下殺霉菌”的理。北邊有“伏羊節”,三伏天喝羊湯,出一身汗,濕氣全排光。
“伏羊一碗湯,不用神醫開藥方”,這老話在羊肉館里最響。
南邊的“姑姑節”更熱鬧,嫁出去的閨女得接回門,恩怨全化在熱菜里。狐偃謝罪的故事傳了兩千年,如今變成家族聚餐的由頭。
小白龍探母的傳說帶點玄乎,說他哭濕龍衣,人間要下三十天雨。可巧了,長江邊這時候總愛落雨,老輩人說“龍母掉淚”,倒像在記雨賬。“六月六,定干濕”,莊稼漢們盯著天,心里早有本賬。
晴了好,“稻米白如銀”,稻穗灌漿足,曬場能堆成小山。雨了愁,“四十五天無干土”,棉花開花時淋久了,結鈴少一半。近十年氣象統計,六月六晴的年份,水稻千粒重多0.
3克,產量能提5%。要是陰雨天,棉花落鈴率漲到20%,這賬算下來,誰不揪心?
現在曬衣節變了樣,年輕人不曬紅綠,倒愛曬被子、曬毛絨玩具。伏羊節還是那碗湯,可配的餅從粗糧變成了手抓餅,味兒沒變,吃法新了。
“請姑姑”的規矩淡了,可家族群里“后天來吃飯”的消息,比啥都親。老輩人總念叨“六月六的天,能看秋收的年”,這說法到底準不準?
有人說現在氣候變了,老黃歷不管用;有人說“看谷秀”看的是人心,天幫忙更要人勤。
“六月六,看谷秀”,谷穗抽沒抽,長得壯不壯,蹲地頭瞅一眼最實在。你家那邊六月六有啥講究?
曬過衣裳沒?聽過“雨漣漣”的老話沒?
評論區聊聊,讓老輩人的智慧,在手機屏里接著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