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筆下流淌的文字,成了萬千考生的考題。而當她自己坐到考卷前,卻錯得一塌糊涂。
青年作家王彤樂最近遭遇了寫作生涯中最戲劇性的一幕——她發表在《中學生百科》上的散文《藍氣球和甜月亮》,成了上海市虹口區初二語文期末統考的閱讀理解材料。面對自己親手寫下的文字,這位作者卻在選擇題上栽了跟頭。
?“第一個排除的就是C,結果正確答案就是C。”王彤樂無奈地坦言。那道讓她折戟的題目,直指文中精妙的描寫句:“那些色彩鮮艷的氣球在霧蒙蒙的天空里漂浮,穿過樹林、穿過羊群、穿過低矮的房屋。”
題目問:對三個“穿過”的表達效果分析,哪一項不恰當?王彤樂認為C選項“具體展現了西北戈壁獨特的自然景象和生活環境”明顯錯誤——氣球飄過樹林房屋怎就成戈壁特色了?可冰冷的標準答案偏偏選中了它。
更令人深思的是,王彤樂承認自己“語文閱讀理解從小就不太好”,即便面對自己用真情實感寫下的童年戈壁記憶,剩余三道主觀題也答得“不太全面”。當創作本能遇上應試分析,作家與考生身份碰撞出刺眼火花。
面對這場錯位的考試,虹口區教育局的回應頗有深意:“文章寫出來就不屬于作者本人了。”其言外之意耐人尋味——文本一旦誕生,便擁有了獨立生命,原作者權威在標準答案面前也得退讓三分。
這并非孤例。多年以來,無數作家面對根據自己作品設計的考題時啞然失笑。周國平就曾坦言無法答出自己散文的閱讀理解題;韓寒更戲言:“我真不知道我寫文章時是怎么想的。”
當文學鑒賞淪為精確拆解,語文教育是否正偏離本真?王彤樂的經歷撕開了教育現場的一道裂縫:我們訓練孩子用放大鏡觀察文字肌理時,是否忘記了讓他們感受文字的心跳?
那位在西北天空漂浮的藍氣球,本應承載孩子對美好的向往。當它飄進考場成為分析對象時,我們更需思考:語文教育的終點,究竟是培養答題機器,還是孕育能感受文字溫度的靈魂?
教育局工作人員那句“沒有所謂的標準”或許道出了真諦——允許一朵花被聞出不同的芬芳,一顆星被看出各異的光芒,才是對待文學應有的虔誠。
藍氣球終將繼續飄蕩。而它下次落進試卷時,能否少一分標準答案的桎梏,多一分對靈感的敬意?答案寫在每個教育者的選擇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