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崔兆華,河南濮陽人,現為鄭州市聯鋼實業有限公司暨聯鋼國際集團(以下簡稱聯鋼實業)董事長、中國國際貿易學會跨境電商與物流專委會副主任、河南省人民對外友好協會理事、烏茲別克斯坦和埃及河南商會名譽會長、新絲路外貿服務平臺創始人。
從油田工人到跨國商貿精英,他織就一張覆蓋60余國的貿易服務網絡;從背負樣品獨行戈壁,到構建橫跨亞歐非的商貿“高架橋”,助力1000余家中小微企業揚帆出海,崔兆華用了20年。
戈壁灘走出的“鋼鐵駱駝”
談到成功的秘訣,崔兆華展示出手機里珍藏的照片—2013年公司低谷期,他的團隊在吉爾吉斯倉庫前拉出橫幅:“河南再出發”,他說:“到了現在,回頭去看我的創業歷程,是一個不斷尋找、不斷糾錯的過程。”
1987年15 歲的崔兆華來到濮陽中原石油學校開啟了求學生涯。畢業后他被分配到中原油田,成為鉆井隊的一員。“鉆井工作的艱苦超乎想象,化學藥劑刺鼻難聞,當時的鉆井設備很多要靠人拉肩扛。”崔兆華說。
鉆井隊的艱苦歲月錘煉出他“人拉肩扛”的韌性——這段看似與外貿無關的經歷,卻成為他日后闖蕩國際市場的精神底色。
1992年,崔兆華迎來了職業生涯的一個轉折點,他被抽調到電器服務公司,為油田鉆井隊提供維修服務。憑借扎實的技術和認真負責的態度,他一路穩步晉升,從1992年到2007年這關鍵的15年里,這只戈壁灘中走出的“鋼鐵駱駝”實現了從車間工人到廠長的跨越。
2007年,中原油田戰略調整,35歲的崔兆華結束了18年的油田工作生涯,他手握6萬元安置費,帶領15名同事在鄭州一間民房里創立“聯鋼實業”,這里既是辦公場所,也是住宿之地。創業初期,他扛著80公斤樣品獨闖中亞,因語言不通在吉爾吉斯斯坦與客戶“紙上談兵”,竟憑手繪圖紙拿下6萬美元首單。“當彩鋼板訂單飄過帕米爾高原,我知道這條路走對了。”崔兆華說,“身邊的老同事都不相信我能闖出名堂,但是現在他們都管我叫‘鋼鐵駱駝’。” 這次經歷,不僅讓崔兆華看到了海外市場的潛力,也更加堅定了他在國際商貿領域闖蕩的決心。
絕地突圍中的“商海哲學”
2007年至2013年間,聯鋼實業迎來了第一個發展高峰期。2008年年初,崔兆華在波蘭通過上門拜訪的方式,成功簽下了一筆100萬美元的彩鋼板業務,憑借著出色的市場開拓能力和對機遇的精準把握,下海第二年,公司業績就突破了一個億。
然而,在戰略發展上,崔兆華和團隊出現了嚴重誤判,導致企業陷入了低谷期。面對困境,他沒有退縮,2016年,帶領團隊果斷啟動轉型升級計劃。2020年4月底,公司開始陸續接到訂單,使公司絕處逢生。
2021年,聯鋼實業再一次步入上升期,真正從單一業務向多元化發展。業務涵蓋服務業,既有傳統的鋼貿業務,又拓展了海外倉、物流、電商等服務業務。2023年,崔兆華積極推動在烏茲別克斯坦、埃及等國發起成立河南商會。通過商會平臺,整合僑胞資源,為在當地發展的河南企業提供本土化支持。從協助企業適應當地法律法規、文化習俗,到提供市場信息、商業渠道對接等服務,河南商會成為了河南企業在海外的堅強后盾。在助力國內企業出海的同時,聯鋼實業也積極推動烏茲別克斯坦企業和產品進入中國市場,促進雙邊合作互利共贏。
今年,崔兆華成立了新絲路農業創新國際合作中心,為河南農業和食品加工企業的出海提供境外渠道對接、技術推廣、產品認證、倉儲和物流運輸解決方案等,助力企業突破外貿出口瓶頸,走向國際市場。
“服務國內企業走出去開展國際業務只是初級目標。接下來我希望能夠幫助更多的中國企業走進去,扎根海外,建立長期的競爭優勢;走上去,在海外建立品牌、標準、文化、價值觀等優勢,實現中國企業從國際化到全球化的偉大跨越。”崔兆華說。(蔣華山)
責任編輯 劉國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