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心里有沒有點疑惑:我也有不顧一切宣泄情緒的時候,我也有行為前后變化很大的時候,我是不是有邊緣型人格障礙?其實,咱們每一個人都有理性破防、情緒失控的時候,否則我們就不是凡人了。普通人跟邊緣型人格障礙的區別在于,癥狀的極端程度和頻率。情緒、行為變動過于強烈,為生活帶來了顯著的不便和痛苦,而且持續時間很長,通常在一年以上,才可以診斷為邊緣型人格障礙。
特征
關于邊緣型人格障礙的具體癥狀,美國精神醫學學會編寫過一本《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介紹了邊緣型人格障礙的具體癥狀,一共有9項,滿足其中5項及以上,且癥狀強烈持續時間長,就可診斷為邊緣型人格障礙。我把這9項癥狀列在文稿中了,感興趣的可以去看一看。
①瘋狂地努力避免在現實中或想象中被拋棄(不包括⑤所述自殺或自殘行為)。②在人際關系中呈現出搖擺于理想化及自我貶低的兩個極端間、不穩定且沖動的特征。③認同障礙:自我形象或自我認識顯著持續處于不穩定狀態。④在至少兩個有可能給自己造成傷害的方面表現出行為沖動(比如,浪費行為、性行為、物質濫用、危險駕駛、暴飲暴食等)。⑤反復出現自殺行為、自殺態度、自殺威脅或自殘行為。⑥由顯著情緒反應性導致的情緒不穩(比如,不時感到強烈的煩躁不安、易怒、焦慮。通常持續兩到三個小時,極少持續兩到三日)。⑦慢性空虛感。⑧不合時宜的強烈怒意,或難以控制怒氣(比如,常常生氣、發怒,一再發生肢體沖突)。⑨與壓力相關的短暫的偏執意念,或嚴重的解離性癥狀。
我在這里結合作者的臨床經驗,特別強調幾個重點。
第一,越是在親密關系中,邊緣型人格障礙的癥狀越極端。有邊緣型人格障礙的人,在日常工作中,往往表現得非常正常。但一旦到親密關系里,這個關系不止于情侶、親子關系,也有朋友或者很親近的同事關系,就會變得恐懼不安,會因為對方細微的行為和態度,忽生怒意,攻擊對方,或者忽然玩消失,讓對方摸不著頭腦。甚至會在一切還沒有發生的時候,就預想著背叛與拒絕,進而過度反應。有這樣的伴侶或親人,會讓人感到身心俱疲,也格外需要學習科學的方法來跟對方相處。
第二,邊緣型人格障礙者容易走極端,不是因為他們善變,而是因為他們容易產生矛盾心理。對同一個人,既會認為對方是值得信賴的重要的人,在選擇相信對方后,又會認為對方可能會背叛自己。多種認知和情感在他們心里沖撞,讓他們感到迷茫,無法調和,也無法自控。
第三,誘發邊緣型人格癥狀的,往往是特定的契機事件。邊緣型人格障礙的極端表現表面上看無跡可尋,但是跟他們相處一段時間會發現,并不是所有的消極事件都能引發他們的極端反應。激發他們產生過激表現的,往往是某一個類型的事件,這類事件往往與他們過往的創傷相連。比如,一個從小被父母忽視的孩子,當他處于親密關系中時,對方的大吵大鬧無理取鬧,都不會引發他的過激反應,但是,對方一旦稍微對他的關注度減少,他就會陷入極端的焦慮之中。
有人會把契機事件當成問題本身,以為只要消除了這些事件,問題就不會發生了。如果這樣做,就會發現人生處處是需要解決的問題,根本沒完。因為這些事件只是導火索,真正的問題在于邊緣型人格障礙者的內心。有句話說,所謂的情緒,其實只是過往事件留下的記憶按鈕。當相同模式的人、事、物按下我們的情緒按鈕時,我們表面看起來是陷入了情緒之中,實際上,我們是把自己困在了過去的創傷里。
說到這里,我們能共情到,邊緣型人格障礙者的內心狀態,是矛盾、恐懼、受傷的。那么,他們能夠擺脫這種心理困擾嗎?這就得說到作者的第四個觀點:邊緣型人格障礙是可以被克服的。
由于邊緣型人格障礙的反應劇烈,周圍人往往會“談虎色變”,聲稱“這類人不能接觸”“這個人就是這樣子,改不了了”。但是,依作者的臨床經驗,隨著時間的流逝,人會自然走向成熟,情緒也會趨于穩定,加上科學的調節方法,大部分人是能夠擺脫這個癥狀的。作者還提及了一個關鍵年齡節點,35歲。也就是說,大部分人在35歲左右,是可以從邊緣型人格障礙中走出來的。而且,經歷長時間斗爭后終于康復的患者,也會獲得與其所受苦難相應的深層魅力。如果你周圍有具有邊緣型人格障礙的朋友,請對他們保持信心。
原因
為了從邊緣型人格障礙中走出來,我們肯定不能止步于了解癥狀的特征,還得看清癥狀背后的原因。導致邊緣型人格障礙的核心原因到底是什么?咱們先用一句話說破,邊緣型人格障礙者的主客體關系沒有得到正確地建立。這里的主體就是指患者自己,客體是指周圍的人、事、物。正因為底層主客體關系失衡,才顯化為表層心理、情緒、行為的分裂。這里說一句,主客體關系是心理學領域,準確地說是人格心理學領域的主要研究課題,也是一個很大的話題。今天咱們就就著對邊緣型人格障礙的探討,講到主客體關系的核心內容。接下來,咱們就來對比一下,一個健全的人格狀態跟邊緣型人格障礙者的狀態有什么區別。
首先,在健全的人格狀態下,人們可以清晰地區分主體和客體。也就是說,能清晰地區分什么是我的觀點,什么是別人的觀點;什么是我的標準,什么是別人的標準。
但是,有邊緣型人格障礙的人,沒有辦法明確地區分主體和客體。他們經常混淆自己的視角和他人的視角,想當然地認為我自己喜愛的東西,他人也一定喜愛;自己厭惡的,別人也應該厭惡;自己做錯了,別人也有責任。在別人違背他們期待時,就會情緒崩潰。他們也只能以自己的基準看待他人,單方面地做出關于對方的判斷,以此為客觀標準。同時,他們容易模糊自身情緒與他人情緒的邊界,在自己缺乏歸屬感、為自卑感所困擾時,也會認為他人把自己看作麻煩。
第二,在健全的人格狀態下,人們可以靈活地整合主體和客體的多面性。比如,他們能協調自己外向性和內向性的特質。他們既能夠在社交場合積極地與他人互動,又能在適當的時候享受獨處時光,不會出現人格內部的沖突。在對他人的看法上,能同時看到優劣勢,對人給予公允的評判。
但是,有邊緣型人格障礙的人,缺乏這種心理整合力,難以將不同的感受和認知整合成一個穩定的認知。體現在具體的行為態度上,就是他們會對自己和他人的不同特征,甚至是對立的特征感到矛盾。眼光移向自己好的面向,就會覺得自己非常優秀,天下無敵,移向不好的面向,就會極度自卑;在對他人的看法上,也會瞬間從信任轉變為懷疑,沒有中間地帶。
甚至,這種心理整合力的缺乏還會影響到他們對于事情的整合力。作者發現,對于一些目標清晰、規則清晰的任務,邊緣人格者完成起來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對于那些沒有詳細的規則或明確任務的場景,邊緣人格者就會出現無法把握事情走向,思維混亂、情緒不穩定的狀態。在做心理咨詢的過程中,如果心理咨詢師對患者一問一答,那患者會表現得非常正常,對答如流。但如果讓患者任意傾訴,他就會不著邊際,沒有邏輯,而且越講越極端,最后講到自己情緒崩潰。這都是因為,邊緣型人格障礙者在面對混亂局面時,缺乏必要的整合能力。
咱們再來說第三點。在健全的人格狀態下,人們的自我是真實有力的,可以自由地表達需求,也能有彈性地處理跟客體的矛盾。但是,有邊緣型人格障礙的人,真實的自我往往處于萎縮狀態,而且在它之外,往往會包裹一個強大的虛假自我。
其實,我們每一個人的主體內,都存在一個真實的自我、一個虛假的自我。虛假的自我是為了保護真實的自我不受傷害,以及應對客體拋來的種種挑戰。對于健全的人格,真實的自我和虛假的自我之間,可以互相配合,此消彼長,它們可以根據不同的環境有彈性地變化。但是邊緣型人格障礙者,虛假的自我往往格外強大,凌駕于真實自我之上,而真實的自我則逐漸萎縮,失去了發出需求的能力。這讓邊緣型人格障礙者感到內心封閉,透不過氣,甚至有的時候覺得自己很假,在這種狀態下,就容易做出出格的事兒。
總結一下,在邊緣型人格障礙的底層人格里,主客體關系是邊界模糊的,缺乏整合的,主體萎縮的。用一句話說,主客體關系嚴重失衡。于是底層的關系失衡,顯化為表層心理、情緒、行為的極端與分裂。
根源
那么,為什么一個人的主客體關系沒有得到正確建立呢?作者發現,在邊緣型人格障礙的臨床案例里,有壓倒性的患者比例,跟父母的關系有問題。他們普遍有一個缺乏愛或者是強控制的原生家庭。我們知道,原生家庭這個概念在最近這幾年特別受關注,你可能已經了解到,不理想的原生家庭是孩子成年后很多精神問題的來源,甚至很多人有些反感:能不能不老提原生家庭了啊?但是,咱們要知道,要跨越原生家庭的影響,首先是要看到它的影響,咱們不能回避這一關鍵因素。我們知道,研究原生家庭的心理學家,也就是精神分析學派,尤其重視孩子嬰兒期的體驗。他們提出,邊緣型人格障礙的形成,主要是孩子18個月到3歲這一階段,親子關系沒有處理妥善。18個月到3歲,是孩子與母親分離的關鍵時期,也是孩子區別主體和客體的關鍵時間。在這之前,孩子沒有主客體的概念,天然地認為自己的所有欲求都該被無條件滿足。在這段分離期,如果父母逐步放手,孩子就會慢慢學會區別主體客體;如果父母過度控制或過度冷漠,孩子的主客體關系就無法正常建立。
首先,從20世紀80年代以后,格外重視嬰幼兒時期的觀點就逐漸消退了,越來越多的心理學家認為,邊緣型人格障礙者的反應方式,是在此前整個人生中學習的結果,其中,親子關系和家庭扮演著關鍵的角色。也就是說,即使孩子的嬰兒期沒有出現大問題,但是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對孩子的管教不當,也會造成跟嬰兒期同等的傷害。同樣,即使孩子的嬰兒期出現了問題,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父母給予了充分的愛與彌補,也會修復嬰兒期的傷害。
同時,造成傷害的父母不完全是那些我們想象中很冷漠,或者看起來很強勢的父母。有些父母看似強勢,但是對孩子有張有弛,能體察孩子情緒,孩子心理也不會有問題。而有些父母,看起來很正常、善良,但其實一直在對孩子實施隱形的控制。他們不太關心孩子的情緒,不知道孩子心里在想什么,自以為自己在為孩子鋪路。孩子也很聽話,按照父母的認知前進,久而久之,孩子逐漸迷失了自己。在這些看起來正常的家庭長大的孩子,顯露邊緣型人格障礙的時間往往較晚。在成長階段,孩子和父母都察覺不到家庭環境有問題,孩子也習慣性地壓抑自我。直到孩子年齡很大了,比如到了20多歲,已經過了青春期了,他會經由某個契機事件突然反應過來,原來自己的家庭環境是有問題的,自己是有問題的。這個時候,孩子會遭遇巨大的打擊。以上的幾點洞察似乎都指向了父母的過錯。但是我們也得說,世界上沒有完美的父母,而且,在形成失衡的主客體關系上,孩子也有責任。
幾乎所有的患者都存在過度理想化父母的情況,他們對于心里那個完美的父母形象有強烈的執念。由于沒有得到父母足夠健全的保護,他們會幻想出一個理想化的、全然為自己服務的父母,只要父母沒有達到這個標準,就會感到失望,這種失望會加重他們的極端反應。事實上,父母雖然沒有那么好,但是也沒有那么差。也就是說,在這樣一段不理想的親子關系中,父母和孩子都是有一定過失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