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早盤,新臺幣一度走升,但臨近收盤階段突然轉跌并大幅波動,最終新臺幣兌美元收跌2.5%至29.902元,創2001年以來最大單日跌幅。這種尾盤交易時段突然大幅走貶并與上周五類似的盤勢,引發市場對中國臺灣地區“央行”或再度出手干預以抑制新臺幣升值的揣測。
據媒體援引三位外匯交易消息,下午三點后公股銀行強力進場買匯,令臺幣快速下跌。
新臺幣今年以來一度累計上漲逾10%,在所有亞洲貨幣中表現居前。這波漲勢受到外資大舉買進臺股、出口商擔憂美元續貶而加速拋匯,以及本地資產管理機構資金回流等因素推動。但這種貨幣升值的,對于出口導向型經濟產生了“嚴重的衰退預期”,臺灣出口權重行業受累于貨幣升值,有效業績大幅走低!
為此,一只“看不見的手”正向市場發出強烈訊號,表明他們對臺幣升值的容忍度可能已接近極限,但中國臺灣地區“中央銀行”的逆風干預行動只能放緩走勢,卻無法扭轉升值趨勢。若美元整體走弱的趨勢持續,那么美元/臺幣將與其他美元兌亞幣一樣,走低的后續可能性仍較高,美元的弱勢周期,對于美國商品出口有利,但對于亞洲主要制造業國家,疊加關稅,形成了較高的利潤抑制!
新臺幣
此外,臺灣股匯雙殺,其實都不算新聞了,自去年開始,我數得上的有名就有2024年的“724雙殺”、2025年的“331雙殺”!加上昨天的“630”雙殺,臺灣金融市場的流動性脆弱與重度依賴外債和對外出口的經濟結構問題一覽無余!
臺灣經濟高度依賴電子信息產業,尤其是半導體行業“一枝獨秀”,而這種依賴又長年受制于美國資本的掌控,因此臺灣半導體行業的獨立性不強,經常伴隨美國的產業和貿易政策發生波動!
2024年中國臺灣出口總額達4,750億美元,其中電子產業占比達65.2%,可見電子產業不只是中國臺灣出口的主要推動力,也對整體出口結構的轉變有著重大影響。在總出口中,半導體出貨量占 1650 億美元(34.8%),其余貢獻了 3100 億美元。值得注意的是,信息和通信技術 (ICT) 產品出口達到 1325 億美元,增長了 59%,與化學品、紡織、機械和其他電子產品等行業的相對平淡表現形成鮮明對比。
可見電子產業不僅是中國臺灣經濟的支柱,也彌補了傳統優勢產業衰退影響,如果沒有電子產業的蓬勃發展,中國臺灣2024年4.3%的經濟增長也難以實現。
在中國臺灣出口總額4,750億美元中,對美出口達1,113.7億美元,年增46%,占中國臺灣出口總額的23.4%。美國已成為繼中國大陸之后中國臺灣第二大出口市場,且未來還將進一步擴大。分析主要貿易數據,雖然大部分行業保持平穩或略有下降,但有兩個數據增長顯著:美國出口和ICT產品出口。
在中國臺灣出口總額4,750億美元中,對美出口達1,113.7億美元,年增46%,占中國臺灣出口總額的23.4%。美國已成為繼中國大陸之后中國臺灣第二大出口市場,且未來還將進一步擴大。分析主要貿易數據,雖然大部分行業保持平穩或略有下降,但有兩個數據增長顯著:美國出口和ICT產品出口。
隨著對美國出口激增,中國臺灣對中國大陸(包括香港)的出口份額明顯下降。根據中國臺灣海關數據,2024 年對中國大陸、香港的出口總額為 1506 億美元,占中國臺灣出口的 31.7%,較 2020 年的 43.9% 大幅下降。
此外,中國臺灣企業,尤其是電子制造服務(EMS)領域的企業,正在成為變革的早期指標;中國臺灣 EMS 供應商目前約占全球 100 強 EMS 公司總產量的 60%。
臺灣主要行業出口指數
但是除電子業外,臺灣傳統產業持續萎縮。截止2024 年 9 月,基本金屬、塑橡膠制品等外銷訂單跌幅均超過 19%,工業生產指數顯示基本金屬業較 2021 年下跌 25.1%。占企業總數 90% 的中小企業因出口貢獻率下滑,在匯率波動中首當其沖,部分傳統行業,如螺絲扣件業已出現暫停接單現象。
而且,臺灣市場較小,內需較為疲軟,民間投資連續低迷,2024 年上半年同比下降 1.4%,這導致企業外移加速。但臺積電、鴻海等科技巨頭赴美投資,僅 2024 年對外直接投資就達 319.8 億美元,導致島內產業空心化風險加劇。同時,人口老齡化與少子化使勞動力短缺問題凸顯,制造業缺工人數長年超過 5 萬人,進一步削弱了內需動力。
而且,臺灣的電子產業目前也面臨韓國的競爭,臺當局長期依賴半導體代工模式,忽視研發投入與產業鏈自主可控。韓國政府將半導體產業支持計劃擴大至 33 萬億韓元,通過技術研發與市場拓展鞏固優勢,2024 年半導體出口額占全球比重升至 19%,這對臺灣形成了巨大的威脅!
但是今年前三個月,中國臺灣對韓國出口額達207.9億美元,成長14.2%。其中,中國臺灣自韓國進口的電子產品及零組件卻大增至437億美元,貿易逆差達229.2億美元,創下新高,韓國超越日本成為中國臺灣第一大貿易逆差,這就讓臺灣挺難辦的!
最后,隨著ECFA 關稅減讓中止后,臺灣對大陸出口面臨壓力,電子零組件等關鍵產業供應鏈受到較大沖擊。
臺灣電子出口構成
臺灣新臺幣匯率作為臺灣經濟的晴雨表。2025 年 5 月因出口商集中結匯與壽險公司對沖操作,新臺幣單日升值 5%,但過度升值導致出口競爭力下降,迫使臺金管部門拋售美元干預。然而,外匯儲備中超過 80% 配置于美國國債,政策空間受限。此次股匯雙」中,新臺幣兌美元一度貶至 29.895,創 24 年新低,暴露出匯率管理的脆弱性。
而特朗普政府對臺 32% 關稅的潛在風險,迫使臺灣科技企業加速美國布局。2024 年臺灣對美出口額達 1114 億美元,貿易順差增至 649 億美元,這種對美依賴也使臺灣經濟易受美國政策波動影響。同時,美國要求臺灣轉移技術與產能,進一步削弱本土產業根基。
我們也看到,地緣政治因素,也導致臺海局勢緊張和外資撤離,馬斯克就曾要求臺灣供應商在越南等地建立備件庫,這點臺灣的大企業心照不宣,僅僅2024 年上半年以對外投資名義流向北美的資金達 39.7 億美元,是 2023 年全年的 40%。跨國企業為規避風險實施“臺灣 + 1”策略,直接沖擊臺灣就業與 GDP。
所以,綜上所述,當前臺灣經濟的核心矛盾在于過度依賴單一產業、政策應對被動、外部風險敞口過大3大核心問題!民進黨當局倚美謀獨的政治路線下,任何內部經濟改革都將面臨巨大阻力。若兩岸關系持續惡化,臺灣經濟恐陷入:產業外移 - 投資萎縮 - 就業下滑的惡性循環,此次股匯雙殺或僅是長期衰退的開端。
臺灣股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