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西方(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為主導的試圖建立一條不依賴于中國的全球新稀土供應鏈已見雛形了——稀土供應鏈的變革正在發生,但新玩家的技術突破與產能局限之間,橫亙著一道難以跨越的中國多重壁壘。
2025年5月,馬來西亞檳城港的貨輪卸下15噸氧化鏑,澳大利亞萊納斯公司迫不及待地掛出橫幅——“全球首家非中國重稀土分離商”。西方媒體一片沸騰,白宮連夜發賀電,日本媒體稱之為“21世紀工業革命”。
幾乎同時,加拿大薩斯卡通的一處實驗室內,薩斯喀徹溫研究委員會(SRC)的工程師們正在檢測最新一批稀土金屬樣品,純度計上的數字穩穩停在99.9%以上——請注意是純度超99.9%。
這是中國以外地區首次實現高純度重稀土商業化分離和金屬量產的兩大突破,似乎標志著全球稀土供應鏈格局正在重塑。
全球稀土格局裂變,中流砥柱遭遇挑戰
稀土元素被譽為“工業維生素”,在新能源、國防科技和高端制造領域具有不可替代的戰略地位。過去三十年,我國幾乎壟斷了全球稀土供應鏈(占比90%左右),特別是重稀土分離產能占據全球99%。
這一格局的形成并非偶然。早在上世紀70年代,中國科學家徐光憲院士開發的“串級萃取技術”就已實現17種稀土元素的高效分離,純度可達99.9999%,構建起難以逾越的技術壁壘。
中國稀土產業形成“南重北輕”的完整布局——北方包頭主攻輕稀土,南方贛州掌控重稀土。從開采、分離到磁材制造的全產業鏈閉環,使中國能夠以每公斤4至7美元的成本生產氧化鏑,僅為西方競爭對手的三分之一。
2024年《稀土管理條例》的出臺,標志著中國將17種關鍵稀土列入出口管控清單,進一步強化資源國有化管控。西方國家對稀土供應安全的焦慮與日俱增。
美國國防部2024年報告顯示,美軍每年需要約2300噸重稀土用于F-35戰機、導彈制導系統等關鍵裝備。這種戰略焦慮催生了西方世界的“稀土突圍”行動。
北美稀土突破,加拿大打造技術高地
在北美腹地,一場靜默的稀土革命正在進行——薩斯喀徹溫研究委員會已成為北美稀土技術的引領者。2024年9月,SRC宣布薩斯卡通稀土加工設施提前實現商業規模稀土金屬生產,使該省成為“北美地區首個和唯一能夠生產稀土金屬的領地”。
SRC的工廠每月可生產10噸鐠釹金屬,轉化率大于98%,純度高于99.9%。他們建造的商業規模溶劑萃取單元包含六個容量為1200升的攪拌沉淀器,這些設施為年產能1500噸的分離廠奠定了基礎。
SRC的技術優勢源于其獨特的研發路徑,他們建造的小型分離試驗工廠配置了150個容量約1升的攪拌沉降器,可靈活調整分離工藝,已生產出純度超過99.9%的產品。
2025年初全面投產后,該工廠每年可生產400噸鐠釹金屬,足夠為50萬輛電動汽車提供磁體材料。
SRC的戰略布局不止于技術研發。2024年,他們先后與國防金屬公司(Defense Metals)、Search Minerals等礦業企業簽署諒解備忘錄,構建本土供應鏈。
去年8月,又與澳大利亞Arafura公司達成協議,將在其設施內加工來自諾蘭斯項目的釤銪釓富集物,分離鏑、鋱等重稀土。
馬來西亞重稀土量產,西方供應鏈的新支點
在東南亞,另一場稀土突圍正在上演。這是發生在今年5月的事情,澳大利亞萊納斯公司(Lynas)位于馬來西亞工廠成功量產氧化鏑,成為中國以外全球首個實現重稀土商業化分離的設施。
該工廠計劃在6月啟動氧化鋱生產線,年產能達1500噸混合稀土化合物,可分離鏑、鋱等關鍵重稀土元素。萊納斯的突破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產品已獲得特斯拉(用于Model 3電機)、美國國防部(采購60%產量)及多家日歐磁材企業的供應協議。
美國國防部2024年的評估顯示,萊納斯的1500噸產能可滿足美國軍工60%的重稀土需求。然而,技術自主性存疑,萊納斯工廠使用的關鍵設備——離心萃取機仍需從中國進口。
其采用的溶劑萃取法分離純度不足90%,遠低于中國企業的99.999%。萊納斯公司(Lynas)的成本劣勢同樣明顯,公開的年報顯示:萊納斯生產一公斤氧化鏑成本高達15美元,而中國同類產品成本僅為4至7美元。
這種差距源于多方面因素:馬來西亞工廠環保裝置占總投資的40%,每噸廢水處理費是中國的五倍;工人工資按澳洲標準支付,地勤擦機器都需戴白手套噴消毒水。
技術與環保的雙重挑戰,西方突圍的隱憂
在歡慶突破的背后,西方稀土供應鏈仍面臨技術與成本的雙重困境。分析人士指出,稀土純度差距成為技術突圍的首要障礙,SRC的稀土金屬純度達99.9%,萊納斯的首批氧化鏑純度為99.95%,但中國領先企業已實現99.999%的純度水平。
在高端磁材領域,0.001%的純度差距可能意味著性能的顯著差異。成本競爭力不足是另一個致命弱點——萊納斯的生產成本是中國的兩倍以上,SRC依靠政府巨額補貼維持運營。
據分析,萊納斯公司的碳排放比中國同行高40%,2026年歐盟開征碳邊境稅時,可能額外增加27%的成本。
環保爭議如影隨形——萊納斯馬來西亞工廠因放射性廢料處理問題長期遭遇民眾抗議,部分工序被迫轉回澳洲本土,導致物流成本增加。盡管萊納斯宣稱已獲得ISO環境認證和EcoVadis金級評級,但當地環保組織仍質疑其標準低于澳大利亞本土要求。
產業鏈不完整更是結構性問題。美國加州的芒廷帕斯礦開采的礦石仍需運往中國精煉;萊納斯的重稀土產品也需運到中國進行后續加工才能滿足軍工要求。這種“出口原料—回購成品”的怪圈,暴露了西方稀土產業鏈的關鍵短板。
中國應對與未來博弈,資源與技術的新平衡
面對西方國家的稀土突圍,我國并未坐視。2024年,中國出臺《稀土管理條例》,將17種關鍵稀土列入出口管控清單,強化資源國有化管理和全鏈追蹤。2025年初,中國又新增7類中重稀土的出口管制,并加大打擊稀土走私力度。
技術創新是中國維持優勢的核心武器——江西贛州礦區成功應用電動采礦技術,通過在稀土層施加電場使金屬離子定向遷移,減少浸出劑使用,將采收率提高至95%,氨氮排放下降95%。
包頭稀土研究院用量子計算加速研發,把釹鐵硼永磁體開發周期縮短到17個月。產業整合也在加速——廣晟有色并入中國稀土集團后,中國南方稀土集中度超過80%,形成“南重北輕”的高效布局。
中國還積極構建“金磚稀土聯盟”,聯合巴西、俄羅斯等國,計劃新增3000噸重稀土產能。多位專家指出未來全球稀土競爭將聚焦三個維度:
純度提升、碳減排技術及地緣政治博弈下的供應鏈韌性建設。西方國家可能繼續推進多點采礦、精煉等替代方案,而中國已在研發2026年商用的無稀土永磁體技術。
但合作與依賴中國仍是不可避免的趨勢,西方建設稀土供應鏈一方面需要中國技術,另一方面在成本上也無法競爭,只能是滿足最基本的需求,還是需要懇求中國放寬出口監管力度。
當然了,我國也不能完全禁止稀土出口,不能助推他們成功建成第二條供應鏈,這將意味著:全球稀土產業正走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國依然占據主導”的新平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