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01-0702
前些天看到了一篇新聞,《從“零花錢”到“豪擲千金”,別讓盲卡盲盒“收割”孩子》,不知道什么時候,盲卡已經在文具店最顯眼的地方,而且是一擺就是一排,各種類別和系列的,五花八門,形色各異。
問題一:為什么孩子越抽越上癮?
盲卡盲盒最致命的吸引力,在于它的不確定性獎勵機制。心理學中的“間歇性強化”理論(源自斯金納箱實驗)表明,當獎勵不是每次都有,而是隨機出現時,行為反而更容易被強化。就像賭博一樣,玩家無法預測下一次是否會中獎,但大腦會在每一次嘗試時分泌多巴胺,制造興奮和期待感。
孩子們撕開卡包時,大腦會經歷類似賭博的神經反應:在期待階段,“這次會不會抽到稀有卡?”激增多巴胺;結果揭曉階段,抽到普通卡,就會輕微失落;抽到稀有卡,就會產生強烈的興奮;來吧,再買一包,說不定下次就中了,又加強了自己對這樣期待的強化作用,周而復始,這種機制讓未成年人難以自控,即便理性上知道“可能抽不到”,但心理上仍會被“下一次可能更好”的幻想驅使,不斷投入金錢。
問題二:為什么孩子不買卡就“沒朋友”?
盲卡不僅僅是一種商品,更是一種社交硬通貨。在孩子的世界里,稀有卡牌成為身份象征,擁有者會成為班級里的“卡王”,而缺少熱門卡牌的孩子則可能被邊緣化。這里面也體現了從眾心理,當大多數同學都在討論、交換卡牌時,不參與的孩子會感到被排除在外,于是被迫加入。還有炫耀心理,稀有卡的展示,類似于成人世界的奢侈品消費,是一種“地位宣示”。另外,也少不了交易心理,孩子們甚至會發展出“卡牌黑市”,用零花錢或物品交換稀有卡,進一步強化消費行為。這種社交壓力讓盲卡不再是單純的娛樂,而變成了一種“不得不參與”的競爭,加劇了非理性消費。
問題三:商家如何制造“不買就虧了”的心理?
商家深諳營銷心理學,通過限量、稀有、絕版等概念,制造“錯過即永遠失去”的緊迫感。例如,稀有度分級,普通卡、閃卡、黃金卡、簽名卡,總之真的是各類分級的卡,刺激著你的收集欲。還有那可怕的隱藏款設定,雖然是極低爆率,但總讓人誤以為“只要再買一包就能抽到”。另外,你聽過直播間里面的話術嘛?“最后3箱!錯過再無!”充分利用了損失厭惡心理,未成年人比成年人更容易被這類營銷策略影響,產生“必須現在買,否則就沒了”的沖動消費。
不得不說,這三個現實問題,就足以讓孩子們陷入到盲卡盲盒的吸引之中,不可自拔。
#盲卡盲盒 #眾晟悅納 #延遲滿足 #現實問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