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樂豆世紀影業:《太平年》找回當下性,歷史劇需要堅實的抓手
在前不久騰訊視頻發布的2025大劇片單中,《太平年》的名字赫然在列。取材于正史,服化道考究,這樣的作品久已未見。
找回當下性,歷史劇需要堅實的抓手
宏大敘事令觀眾厭倦,取而代之的是新派歷史劇。
一方面,新派歷史劇有一定嚴肅的表達,另一方面,它又融入了懸疑,甚至架空等多種元素,較以往的歷史正劇有更自由的敘事空間。《瑯琊榜》《軍師聯盟》《慶余年》均可歸入此列。
相比傳統歷史正劇,這些作品在淡化歷史背景、人物原型的同時,故事的編織符合歷史邏輯,視聽語言較為講究。像《瑯琊榜》中的朝堂斗爭,其邏輯嚴密性和復雜度較之《大明王朝1566》相去甚遠,可精致的古典審美、歷史正劇的拍攝手法仍讓它脫穎而出。
最近十年歷史劇的創作進入一種“微觀化”的狀態,小人物、小切口成了新的創作密碼,即放棄對“廟堂之高”的講述,重點對“江湖之遠”做展開。帝王將相不再是主角,一眾小人物成為主人公,以考據還原歷史的生活質感,放大市井生活里的煙火氣,一批改編自馬伯庸小說的劇集最具代表性。
像《長安十二時辰》,朝堂之爭不再居于明面,觀眾看到的是一個“夢回大唐”的懸疑故事,有著絢爛的文化符號。《顯微鏡下的大明》提供了一個明代縣級層面政治生態的剖面,對明代服飾家具做了精心還原,這種美術層面的精致幾乎成了此類歷史劇的標配。
與美學升級形成對照的,是戲劇敘事功力的不足。《長安十二時辰》棋到終局時已失去張力,《顯微鏡下的大明》的設局解套過程也不精密。
在《長安的荔枝》中,雖然劇集加入了很多的原創的權謀戲份,但實際上處理手法還是點到為止。觀眾易于感知的,是李善德的牛馬處境和職場的兇險莫測。
在審美上激發觀眾的文化自豪感,在立場上激發觀眾的當代共情,已成為這類新派歷史劇的共性。
只是如果僅論共情,選擇歷史/古裝題材還是舍近求遠,直接拍現代題材要更為直截了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