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上下五千多年的悠久歷史,沉淀了很多的文化。很多耳熟能詳的俗語,就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
這些俗語,聽著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然而,其中卻蘊含著深刻的道理和智慧,都是老祖宗的經驗之談。
今天跟大家分享一句俗語:“人怕三長兩短,香忌兩短一長”,這句話啥意思?下面就一起來了解一下!
一、人怕三長兩短
“三長兩短”,并不是一個好詞匯,它代表著不祥,代表著會出現不測。為什么要用“三長兩短”來形容有不好的事情發生?
這個詞,主要是從“棺材”發展而來。
棺材的作用,就是用來盛放遺體的。在人生當中,有什么事情比死亡還要不好的?棺材,就代表著死亡。
棺材是長方形的物件,總共有6個面。上下左右4塊分別代表“天地日月”,前后兩塊叫做彩頭和彩尾。“四長兩短”的棺材板,組成了完整的棺材。
在傳統觀念當中,棺材上面的蓋子在人去世入殮之前是敞開的。這樣一來,棺材就只有“三長兩短”。
久而久之,就慢慢演變成了“三長兩短”,用來指代與死亡相關的不幸事件,讓人們自然對其心懷畏懼!
二、香忌兩短一長
不管是拜佛求神還是祭祀祖先,通常都會燃燒三炷香。
之所以要燒三炷香,是因為《道德經》當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說法。三炷香分別是:一炷敬天,一炷敬地,一炷敬萬物。
正常情況下,三根香會是同樣的燃燒速度。然而,在材質、潮濕等情況的影響下,會導致燃燒的速度出現偏差。
“兩短一長”指的是香在燃燒過程中呈現出的長短狀態:
左邊和中間的香燃燒得較快,剩余部分較短;而最右邊的那支香燃燒相對較慢,剩余部分較長。這種特殊的燃燒形態,在民間被稱作“天地香”。
在古人看來,上香不僅僅是一種儀式,更蘊含著通過香的長短來測吉兇的神秘意味。如果燃燒的過程中,出現了“兩短一長”的情況,就預示著可能會有不好的事情發生。
文末總結
簡單的俗語,看似迷信,卻蘊含了古人的偉大智慧。它不僅反映了當時社會的文化風貌和人們的生活狀態,更承載著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
在當今這個快節奏的現代社會中,我們不妨停下匆忙的腳步,靜下心來,深入探究這些傳統俗語背后的文化內涵,從中汲取古人的智慧和力量,讓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產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