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區(qū)張大媽最近愁眉苦臉,見人就念叨:"我好心勸樓下小李別總點外賣,他反倒見我就躲,你說我圖啥?"這話聽著耳熟不?生活里總有這樣的"熱心腸",把"我為你好"掛在嘴邊,結(jié)果勸到最后,自己累得夠嗆,還成了別人眼里的"麻煩制造機"。其實《論語》里藏著句大實話:"道不同,不相為謀",老祖宗早就提醒咱們:勸人這活兒,不是啥時候都值得干的。
一、你以為在救人,人家覺得你在添堵
《莊子》里有個特逗的故事:有只海鳥落在魯國郊外,魯侯覺得稀罕,把它迎進太廟,天天給它奏《九韶》這樣的高雅音樂,喂它牛羊豬這樣的大葷。結(jié)果海鳥嚇得不吃不喝,三天就嗝屁了。魯侯這操作,像不像那些苦口婆心勸人的主兒?你把自己覺得好的一股腦塞給別人,人家說不定正犯愁怎么擺脫呢。
辦公室老王就犯過這錯。新來的實習生小周愛穿破洞牛仔褲,老王看不順眼,天天追著說:"年輕人要穩(wěn)重,穿成這樣像啥樣?"起初小周還賠笑臉,后來干脆躲著他走。有次部門聚餐,小周半開玩笑說:"王哥,我媽都不管我穿啥,您比我媽還操心呢。"老王當場下不來臺,這才明白:你眼里的"毛病",人家可能當成"個性";你掏心掏肺的勸,人家只覺得是"多管閑事"。
老祖宗早看透這一點,《增廣賢文》里說"見人只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不是教咱們虛偽,是說要看對象。就像你給南方人推薦貂皮大衣,給北方人安利涼席,不是東西不好,是不合人家的需求。勸人也是這個理,人家沒開口求你,你非要湊上去指點江山,這不就是《菜根譚》說的"弄權(quán)一時,凄涼萬古"嗎?——暫時過了"指導(dǎo)別人"的癮,最后落得沒人待見,多不值。
二、勸人勸到力竭,不如等他自己碰壁
民間有句糙話:"不撞南墻不回頭,不到黃河心不死",聽著俗,卻藏著人性的大實話。《孟子》里說"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這"苦其心志",往往就得靠自己撞墻撞出來,旁人勸是勸不住的。
我二舅年輕時候就特犟,九十年代非要辭掉鐵飯碗去下海,全家勸他"穩(wěn)當點",他梗著脖子說:"你們就是怕我發(fā)財!"結(jié)果折騰幾年賠了個底朝天,灰溜溜回了老家。有天喝酒,他紅著眼圈說:"那時候誰勸我都沒用,就得上社會給我上一課,才知道自己幾斤幾兩。"這場景,像極了《三國演義》里的關(guān)羽,諸葛亮勸他"東和孫權(quán),北拒曹操",他不聽,最后敗走麥城——有些跟頭,必須自己摔;有些虧,必須自己吃,旁人的話再對,也抵不過親身經(jīng)歷的痛。
現(xiàn)在的父母最容易犯這錯,孩子想創(chuàng)業(yè),怕他失敗;孩子想遠嫁,怕她受委屈;孩子想換工作,怕他不穩(wěn)定。天天追著勸,口干舌燥不說,孩子還嫌你"思想陳舊"。其實《禮記》里早說過"教學相長",這"學"不光是學知識,也包括學教訓(xùn)。就像學騎自行車,你扶得再穩(wěn),不摔兩跤永遠學不會。與其費那勁苦勸,不如《道德經(jīng)》說的"無為而治"——該讓他摔的跤,就讓他摔;該讓他吃的虧,就讓他吃,摔過吃過,自然就長大了。
三、消耗自己的熱心,換不來半分感激
《世說新語》里記載個事兒:東晉有個叫殷浩的大臣,特愛給人提意見,哪怕人家沒問他,也得湊上去說幾句。有次朋友辦喜事,他跑去跟新郎說"你這媳婦面相不好",跟新娘說"你這丈夫沒福氣",結(jié)果被人亂棍打出來。這殷浩,就是典型的"熱心過度",把自己的精力全耗在別人身上,最后落得一身不是。
生活中這樣的人真不少。小區(qū)李阿姨,天天盯著別人家的事兒:"小張啊,你家孩子作業(yè)該輔導(dǎo)了","小王啊,你該生二胎了","老趙啊,你那股票該拋了"。起初大家還應(yīng)付兩句,后來見她就躲,背后都說她"閑得慌"。李阿姨自己也委屈:"我這都是為他們好啊!"可她沒想過,你的"好",對別人來說可能是負擔;你的"熱心",可能是在消耗自己的精力,打擾別人的生活。
老祖宗早就教過咱們"適度"的智慧。《中庸》說"過猶不及",勸人太用力,就像做飯放太多鹽,再好的食材也成了廢品。你為了勸朋友別分手,熬了三個通宵寫"利弊分析",結(jié)果人家和好如初,你的分析成了笑話;你為了勸親戚別投資,查遍資料擺事實講道理,結(jié)果人家賺了點小錢,反倒說你"見不得人好"。這時候你就該明白,《莊子》說的"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多有道理——與其耗著自己去"拯救"別人,不如各自安好,互不打擾。
四、最高明的勸,是做好自己讓人學
孔子周游列國時,碰見過不少不待見他的諸侯,可他從沒死纏爛打去勸人家"要行仁政"。弟子不解,孔子說:"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意思是:君子的品德像風,百姓的品德像草,風一吹,草自然就倒了。說白了就是:你自己做好了,不用勸,別人自然會學。
我爺爺就是這樣的人。村里有人愛吵架,他從不去勸,只是每天早上起來掃村里的路,掃了二十年。起初沒人當回事,后來年輕人見了,也跟著早起掃路;愛吵架的人,見大家都和和氣氣,也不好意思再吵了。爺爺說:"話是風,屁是氣,說再多不如做一事。"這樸素的話,正合了《論語》"其身正,不令而行"的道理——自己做得正,不用說話別人也會跟著做;自己做得不正,說破天也沒用。
反觀那些苦口婆心勸人的,往往自己做得不咋樣。勸別人"少抽煙",自己一天兩包;勸別人"多讀書",自己手機不離手;勸別人"要孝順",自己對爹媽呼來喝去。這樣的勸,誰會聽?就像《韓非子》里說的"矜?zhèn)尾婚L,蓋虛不久",假裝出來的高尚長久不了,掩蓋的虛偽早晚會暴露。你自己都做不到的事,非要逼著別人做,這不就是《菜根譚》說的"弄巧成拙,為蛇畫足"嗎?
說到底,勸人這事兒,就像給花澆水,偶爾澆一次就行,天天猛灌,花準爛根。老祖宗留下的智慧,不是讓咱們當"人生導(dǎo)師",而是讓咱們明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有些彎,他必須拐;有些坑,他必須跳。你與其把精力耗在勸人上,不如踏踏實實修好自己的路。
就像太陽從不說"你們要向我學習發(fā)光",可萬物都向著它生長;大海從不說"你們要向我學習包容",可江河都往它那里流。做好自己,比啥都強。至于別人的事,他若問你,你就點撥兩句;他若不問,你就《莊子》說的"相忘于江湖"——各自安好,互不打擾,這不挺好?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