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午后,在楊浦大學路,稚嫩而堅定的童聲從書店里傳出,講述著紅色家風的故事,引得路人駐足……這并非一場普通的讀書會,而是“家+書屋”安家于此后街區生活的新日常。
短短700米的大學路,如今在書香浸潤下,成為整個社區的“共享客廳”。在這里,書店不僅是安放精神的寧靜角落,更成了鏈接鄰里、共話家常的暖意空間,為基層治理寫下了充滿人文溫度的生動注腳。
“家+書屋”落戶
為鄰里溫情注入新動能
大學路的故事,正被一群孩子書寫新篇。
在“移動的文明家風館”巡展活動中,來自二師附小北校的“小小文明實踐家”們化身文明使者。他們圍繞“紅色家風、廉潔家風”等主題,以稚嫩卻堅定的童聲展開宣講,將文明家風的力量傳遞給現場的每一位觀眾。
不遠處的一場親子創意展演上,孩子們身著由廢舊材料和大學路商鋪logo設計的環保時裝,與父母攜手走秀,自信地展示著兼具時尚感與環保理念的創意作品。
這些溫馨而富有創意的場景,是近日由楊浦區婦聯與五角場街道共同啟動的“家在書屋,暖在鄰里——大學路15分鐘美好生活圈共建行動”的生動縮影。自“家+書屋”家庭教育新空間項目推出以來,大學路生活圈內的6家書店及文化空間被賦予了新的使命:成為親子家庭成長的文化樂園。
這不只是簡單的掛牌,而是一次深度的資源整合與功能再造。在啟動儀式上,一個多元力量組成的“后援團”正式亮相:“老楊樹”導師、“家+”故事媽媽、“小小文明實踐家”宣講員紛紛受聘上崗,為“家+書屋”注入了強勁動能。
“家+書屋”的落地,讓書店的功能不再局限于閱讀和售書。悅悅書店店主羅紅說,書店會根據居民的需求,發揮附近高校的資源優勢,常常舉辦關于家風家教、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讀書會。這些活動海報會第一時間發到小區微信群,吸引親子家庭參與。“小小文明實踐家”志愿團甚至在書店門口辦起了文明養寵“童”聲議,邀請路人分享養寵趣事,在歡聲笑語中傳遞“牽好繩、清糞便”的文明養寵理念。
“家+書屋”就像一個紐帶,將婦聯的組織優勢、街道的治理平臺、書店的文化資源以及家庭的內在需求緊密聯結起來,激發居民的“社區主人翁”意識。
書香沃土
一個為“家”準備好的街區
“家+書屋”之所以能在大學路枝繁葉茂,離不開這片早已被書香浸潤的沃土。
幾年前,面對大學路商住混合的“硬沖突”,五角場街道的“百腦匯議事堂”平臺通過多方協商,最終決定優先引進安靜的文化業態——書店。
從第一家二手書店的成功入駐,到如今形成擁有7家特色書店的文化街區,大學路用文化“軟力量”化解了治理難題,也為更深層次的社區共建打下了基礎。大學路街區黨支部書記潘佳瑋成了書店的常客,在與店主和讀者的閑聊中,她敏銳地捕捉著居民對文化生活的新需求,扮演著社區與書店之間的“聯絡員”。這種良性的互動,為“家+書屋”項目的無縫植入創造了絕佳條件。
大學路上的創智坊社區睦鄰中心,也一直與大學路上“家+書屋”互動,培育周邊故事媽媽骨干去“家+書屋”開展繪本公益活動,鼓勵“小小文明實踐家”成為大學路的書香推薦官。
“家+書屋”
讓“睦鄰門”成為文化“連心門”
在大學路街區的一角,有一扇被彩繪裝點的“睦鄰門”,它曾是分隔兩個小區的墻,后經協商被打通,成為社區共治的象征。
如今,大學路上的七家書店,正如七扇敞開的“睦鄰門”,讓鄰里之間走得更近了。而“家+書屋”項目的深入,則讓這扇門變成了通往彼此內心的“連心門”。
在這里,文化的邊界正在消融,并滲透到社區生活的方方面面。朵云書院開在復旦大學管理學院的教學樓里,不僅服務學生,也向周邊居民開放,店主甚至計劃與社區共建,推出托育服務,解決家長周末來書店進修時“孩子去哪兒”的難題。
孩子們更是這片書香之地的最大受益者。一位參加親子創意展演的媽媽欣慰地表示,孩子就像在書店里長大一樣,大學路上的七家書店成了一家人飯后散步的必選。
從涵養人文氣息的“文化營造”,到如今以“家+書屋”為抓手推動家庭、家教、家風建設的“價值引領”,大學路的治理探索層層遞進,讓文化空間真正成為居民生活、社會交往的匯聚點。
未來,大學路將繼續深化“家+書屋”的作用,以“家在書屋,暖在鄰里”品牌為抓手,將文化、文明與溫情融入街區的每一個角落,共同書寫大學路美好生活的新篇章。那扇曾經的“睦鄰門”,正在書香中,真正成為通往整個社區的“連心門”。
來源:上海楊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