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7日,《神交:紐約哥倫比亞大學“中國紙神專藏”研究》(李明潔著,商務印書館,2025年6月)新書發布會暨學術工作坊在華東師范大學普陀校區圖書館C203會議室舉行?;顒佑扇A東師范大學海外中國學研究中心主辦,以“東海西海,情同理同”為主旨,吸引了來自復旦大學、華東師范大學、東北大學、上海理工大學等多所高校的專家學者,以及資深民俗版畫收藏家、策展人參與。與會者圍繞李明潔教授的新作《神交:紐約哥倫比亞大學“中國紙神專藏”研究》,就海外中國民俗檔案的“中國語境”與“全球語境”展開深入探討,探索海外中國學研究的新材料和新路徑。
會議伊始,工作坊主辦方華東師范大學海外中國學研究中心副主任吳原元教授介紹了中心的概況。該中心成立于1996年,于2004年創辦了《海外中國學評論》,并主編出版“海外中國學史研究叢書”,是國內具有顯著跨學科優勢的海外中國學研究重鎮。
隨后,李明潔教授向在場人員播放了“中國紙神專藏”的介紹短片。
主旨演講環節,李天綱教授和田兆元教授先后發表見解。
李天綱教授指出,中國民間宗教研究與西方漢學關聯密切,其研究可追溯至利瑪竇來華時期,三教(儒、道、佛)及民間宗教的區分與西方耶穌會有關,后經中西方學者協商形成現在對“民間宗教”的看法。他認為中國人的宗教是祭祀性宗教,需從民間生活中的祭祀活動去理解,儒家具有宗教性,而宋明理學之后學界對儀式性活動重視不足,忽視了鬼神、祭祀及造像等民間宗教實踐。實際上,中國人造像傳統悠久,民間造像、繪畫十分普遍。西方漢學家對中國民間宗教的研究從早期的批判性轉向研究性的人類學視角,推動了傳教士漢學向學院派漢學的轉變,富平安收集的圖像即與前輩研究相關。
田兆元教授認為該書有三方面創新。其一,強調“紙神”概念。首次將木版年畫中的一個重要類型以概念做出區分,無論在民間信仰還是民俗學、民間美術研究中都是一個創新性的概念,這將影響學界對年畫的認知和定位。其二,為我們提供了文化傳播以圖像傳播這一途徑的歷史與現實案例。富平安女士將中國紙神帶到美國這一史實,展現了圖像作為文化傳播的歷史價值,提供了中國文化向外交流的“圖像模式”。其三,在海外民俗文獻研究方面,突破傳統文物研究框架。本書通過梳理富平安女士的收藏、研究及文物重新發現、回流的過程,開創了以“生命史”為視角的海外中國文物研究的新范例。
依據新書章節的分布安排,本次研討會分為三個圓桌論壇。
第一個圓桌論壇以“海外中國民俗文物與人類文化遺產”為主題,三位與會專家從理論到實踐,圍繞圖書館歸檔、民俗版畫教育與民間美術收藏三個方面展開交流。
復旦大學圖書館龍向洋研究館員從圖書館學視角,肯定了《神交》對海外中國民俗文獻的整理價值。他認為該書的價值超出了圖書館對傳統文獻的歸類,具有顯著的創新性。此外,他還介紹了海外圖書館資料的相關資料情況,包括哥倫比亞大學東亞圖書館、哈佛燕京圖書館等處的民國時期資料的分類與國內公開資料的對比,強調海外民俗文物和文獻是研究的藍海,《神交》是可借鑒的示例。
東北大學藝術遺產保護研究中心主任呂焰結合自身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實踐,分享了自1996年接觸民間藝術以來,在年畫收藏、展覽策劃、技藝培訓及田野考察等方面的經歷,肯定了這類民俗版畫的普及性和普適性。
上海城建職業學院李文墨分享了他二十多年的年畫收藏與研究。他認為民俗版畫具有歷史文化載體和尚未挖掘的文化空間兩種藍海屬性。此外,他還介紹了海外年畫流布情況:俄羅斯收藏總數居首,日本專題收藏最多,歐美則呈現多樣化特征。
第二個圓桌論壇聚焦“海外的中國民間文物與中國的文化想象”,探討中國紙神所描繪的精神與心靈世界圖景。
華東師范大學人類學研究所陳赟老師從“聯通”視角分析海外中國圖像的宗教色彩。她指出,紙作為傳播媒介,通過文字、線條和圖像演變為符紙、神仙紙等通神載體,其承載的紙馬文化兼具豐富性與綜合性,體現“通”的特點;而隨著文字符號系統與繪畫體系的碰撞,使得知識分子過于強調文字神圣性,而對松散型的圖像造成了可能的排斥。
朱宇晶分享了兩篇海外漢學對中國齋戒文化的研究。高萬桑(Vincent Goossasert)認為中國的齋戒文化雖在民國時期受到沖擊,但仍保持本土的歷史延續性。舒曼(Matthias Schumann)則通過凈土宗佛教徒呂碧城在歐洲的宗教實踐,揭示文化精英與民間信仰的差異。兩者的對比為本土民俗研究提供了他者視角,呈現了海外漢學對于本土研究的啟發作用。
上海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的蘇曉涵老師介紹了對西德尼·甘博拍攝照片的研究。他以北京妙峰山廟會影像研究為例,指出甘博的照片具有視覺表達和沖擊力。此外,他認為甘博經常圍繞一個主題反復拍攝,體現出照片在時間和空間上彼此銜接、疊加的特點。他進一步提出,海外留存著大量的近現代中國圖像,是否可以適當引入并考慮將其真正地融入歷史學研究之中。
第三個圓桌論壇圍繞“中國民間文化的海外傳播與文明互鑒”展開研討。
華東師大民俗學研究所王均霞副教授從女性視角剖析民間文化交流。她指出,富平安不同于一般藏家,她(富平安)一次性買下了店里的全部紙神,藏有當時、當地百姓的日常生活用品,全景式記錄了當時的民間信仰狀態。此外,她認為,富平安作為漢學家家屬,其本人和研究常被視為附屬品,這種歷史性的事實值得批判性地予以分析。
華東師大馬克思主義學院的宋宏副教授結合最近閱讀的傳教士相關書籍分享了自己的感想。他認為《神交》兼具兩大價值:一是關注傳教士“眼光向下”傳播中國民間信仰的過程,二是挖掘富平安的個人心靈史,讓學界得以理解傳教士在跨文化交流中的雙重角色,推進了對傳教士群體的認知。
華東師大中文系魏泉教授指出富平安以“家屬”身份開展的交游,其區別于男性的非正統性恰是其獨特優勢,可在此基礎上拓展更廣泛的研究。此外,她認為在AI時代,圖像研究的重要性日益凸顯,應與文本研究并重。
華東師大海外中國學研究中心副主任吳原元教授認為,《神交:紐約哥倫比亞大學“中國紙神專藏”研究》兼具情感深度與思想銳度,尤其第三部分富平安的個體生命史觸動人心?;诖?,他提出了自己的好奇之處,即富平安作為基督徒、傳教士為何對中國民間信仰有強烈的情結。他認為可能受富路特影響,并思考其是否具有“中國主體性”。此外,通過分析富路特在北平的交游,他認為漢學家對北平生活飽含懷念,而民國史家對傳教士關注有限,富路特著述對中國學者著作的引用情況,更反映出中國學術的話語權問題。他提出,研究需要跳出文本,借助圖像等多種途徑探索背后的情感歷史以深化對海外漢學的理解。
最后魏明揚副館長代表華東師大圖書館接受作者贈書并做總結陳詞。他認為本次工作坊研討飽滿,態度誠摯,非常具有啟發性?!吧窠弧倍忠馓N豐富,既包含與西方文化、中國文化的對話,也體現了中外學術和民間文化之間的神交。
此次研討會亮點頻現,現場展示了與紐約哥倫比亞大學“中國紙神專藏”同款的民俗版畫真跡,讓與會者直觀感受民俗文物的魅力。此外,本次研討并未局限于《神交:紐約哥倫比亞大學“中國紙神專藏”研究》一書,而是以此為切入點,深入探討了海外中國民俗文物的價值、收藏者的研究歷程以及文物回流等議題,為學界提供了多元的研究視角與方法。
“東海西海,心同理通”。文明對話,道阻且長,共勉之。
來源:華東師范大學海外中國學研究中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