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延安的大街小巷到處傳頌著一個名字——吳滿有。
他曾是邊區(qū)公認的勞動英雄,那個通過辛勤勞作從貧困中崛起的人。
曾經的他,站在頒獎臺上,握著代表榮譽的獎狀,接受群眾熱烈的掌聲。
可是,誰能想到,這位名滿延安的英雄在1948年卻突然失蹤了?
那年,他在甘肅寧縣轉運傷員時遭遇了伏擊,被國民黨軍隊俘虜,隨后被押解到了南京。他在南京到底經歷了什么?
飽嘗半生苦難
1935年,陜北紅軍領導的土地革命如火如荼地展開。
吳滿有被分配到了一塊荒涼的山地,大約有六十坰之多。這個地方過去雜草叢生,幾乎沒有水源,貧瘠得連野草都難以生長。
然而,對于飽嘗半生苦難的吳滿有來說,這片荒山地卻是他重獲新生的希望。
吳滿有當即帶著家人來到這片土地上,開始清理石塊、挖渠引水。
他們全家人早出晚歸,起早貪黑地開墾荒地。
起初,由于地面干硬,他和幾個兒子用鋤頭一下一下地撬松土地,偶爾還得借來毛驢拉水澆灌。
為了盡快種上糧食,吳滿有把所有的積蓄都花在了購買種子和簡單的農具上。
盡管手頭拮據,生活艱苦,但他卻始終堅持親自下地干活,率先垂范。
每當家人因為勞累想要稍事休息時,他總是鼓勵大家再堅持一下,畢竟這一切都是革命政府給予的,他們不能辜負這份信任。
為了響應紅軍號召,他毅然送二弟吳滿旺參軍入伍。
那天,他親手為吳滿旺打好了行囊,叮囑他要在部隊好好干,為革命盡力。
經過一年的艱苦耕作,地里的莊稼終于見了成效,原本荒涼的山坡上漸漸披上了綠裝。
隨著歲月的流逝,吳滿有的土地上不僅種出了莊稼,還養(yǎng)起了牲畜。
他家里開始有了兩頭牛、一匹馬和一頭驢,甚至還攢下了五十只羊。
1941年,整個陜甘寧邊區(qū)經歷了三年連續(xù)的自然災害,土地干旱,糧食欠收,許多村民幾乎難以為繼,連溫飽都成了問題。
那時候,農田里的作物枯黃,河道干涸,田地里能長出的莊稼少得可憐。
然而,吳滿有的家卻在這樣的艱難歲月中取得了出人意料的收成。
他們居然收獲了三十四石糧食。面對這樣難得的豐收,吳滿有并沒有私自囤積糧食,而是主動挑出十四點三石糧食作為公糧上交,并且按照規(guī)定送交了一千斤公草。
與此同時,他還以一百五十元的資金購買了公債,用以支持邊區(qū)的抗戰(zhàn)建設,又支付了六百六十五元的公鹽代金。
吳滿有的慷慨和責任感贏得了邊區(qū)政府的高度贊揚。
1942年,《解放日報》的記者莫艾特地來到吳滿有的家中,對他的事跡進行采訪。
吳滿有聽說要寫進報紙,顯得有些拘謹,但在記者的詢問下,他很快打開了話匣子。
他回憶起1935年剛來延安的艱難歲月,以及在共產黨領導下土地革命給他們帶來的變化。
他樸實地說:“過去咱窮得啥都沒有,革命給了地,我就想好好種地,不能對不起這塊地。”
4月30日,長篇通訊《忘不了革命好處的人》在《解放日報》上發(fā)表。
緊接著,5月1日,陜甘寧邊區(qū)政府在延安召開了一場盛大的群眾大會,吳滿有被高聲宣布為全邊區(qū)的模范勞動英雄、模范抗屬、模范公民。
表彰大會
1944年,吳滿有作為勞動模范多次受邀參加重要的會議和活動,其中包括邊區(qū)憲政促進會的座談會。
這次會議在延安的一座簡樸的大廳里舉行,會場布置樸素,墻上掛著“勞動光榮”等標語。
在座談會上,吳滿有被安排在前排的座位上。
與會的還有其他來自不同地區(qū)的農民代表以及一些政府官員。
在1943年至1944年間,吳滿有不僅一次而是連續(xù)兩次被授予勞動英雄和模范工作者的榮譽。
第二次授予儀式在陜甘寧邊區(qū)的一個大禮堂內舉行。會后,吳滿有和其他獲獎者一起被引到禮堂外的廣場上,那里聚集了許多來自邊區(qū)各地的民眾,他們簇擁著想要近距離看看這些勞動英雄。
大家圍在吳滿有周圍,不少人提出問題,詢問他是如何管理土地和提高作物產量的。他便一一回答,盡量用簡單的話語解釋農作物的種植技巧和土地管理的經驗。
參軍與被俘
1947年,隨著國民黨軍隊胡宗南的部隊進攻延安,吳滿有決定參加抗戰(zhàn),加入了彭德懷指揮下的部隊。
他被分配到王震的第一野戰(zhàn)軍二縱隊,擔任民運部副部長的職務。
吳滿有在民運部的工作涉及組織糧食、藥品的配送,以及傷兵的轉運和安置。
他經常需要前往前線和各個醫(yī)療點,協調物資的分配和運送。
1948年5月6日,吳滿有正帶領一隊人馬在甘肅寧縣的一條交通要道上轉運一批傷兵回到后方醫(yī)院。
他們的車隊緩緩行進,穿過崎嶇的山路,車上裝滿了急需醫(yī)治的傷員和必要的醫(yī)療物資。
盡管已采取了高度警戒,但不幸的是,車隊還是落入了國民黨軍隊的伏擊圈。
突然間,山谷中響起了密集的槍聲,地面塵土飛揚,子彈擦著車輛飛過。吳滿有和他的隊伍迅速反應,盡力保護傷兵和車輛,但在混亂中,他被一群國民黨士兵包圍并最終被俘。
被俘后,吳滿有被輾轉帶到南京,審訊室的條件極其簡陋和壓抑。在接下來的幾周里,他遭受了連續(xù)的審訊和折磨。
在持續(xù)的精神和肉體的壓力下,加上被不斷地灌輸國民黨的宣傳和對未來的種種承諾,吳滿有的抵抗力開始逐漸削弱。
盡管他曾經是一名堅定的共產黨員,但在極端的環(huán)境和持續(xù)的壓迫下,他終于在某個疲憊不堪的夜晚簽署了一份聲明,宣布“變節(jié)”,這份聲明承諾他將不再支持共產黨,并會協助國民黨。
在隨后的幾個月里,吳滿有被迫參與了一些反共宣傳活動,其中包括錄制對紅軍和共產黨不利的廣播節(jié)目和撰寫反動文章。
他的這一行為,雖然在當時是在極端壓力之下作出的,但也嚴重違背了他曾經的信仰和誓言。
交換俘虜
1949年12月,吳滿有終于從四川河川縣的監(jiān)獄中被釋放。
那時,解放戰(zhàn)爭已接近尾聲,國民黨政權逐步崩潰,他得以被國共交換俘虜的方式獲釋。
一踏入家門,吳滿有感受到了周圍人異樣的眼光。
曾經的鄰里鄉(xiāng)親對他并沒有像往日那樣熱情寒暄,而是用審視的眼神打量著他。
村里已經傳開了他在敵軍手下“變節(jié)”的消息。
那段時間,村子里的街頭巷尾總是彌漫著低聲的議論,吳滿有被指責為叛徒,之前所獲得的勞動模范和英雄稱號也都被取消了。
1950年5月,中共中央西北局紀律檢查委員會正式對他進行了審查。
審查在延安的一處簡陋的會議室里進行,室內只有幾張木桌和幾把椅子。
吳滿有坐在中間,面對幾個黨內的調查員。
他們詳細詢問了他被俘后的具體經歷,尤其是他在被敵人關押期間所做的那些反共言行。
調查員逐條對照敵軍的記錄和目擊者的證詞,反復質問吳滿有是否真的在國民黨軍隊的壓力下做出了妥協。
吳滿有只能低頭回答,承認自己在被俘后所做的事情。隨著調查的深入,委員會最終做出了決定。
宣布決定的那天,會場上坐滿了黨內的干部和村里的代表。
審查小組的負責人站在前面,當眾宣讀了吳滿有的處分決定:“因其在敵人面前的行為嚴重損害了黨的政治聲譽,并違反了共產黨員的原則,決定開除其黨籍,以儆效尤。”
被開除黨籍
被開除黨籍后的吳滿有,徹底成了一個被邊緣化的人物。面對曾經的戰(zhàn)友和鄉(xiāng)親,他再也沒有了往日的自信。
王震從新疆派人來接他,希望能把他接到部隊里繼續(xù)工作,給他一個重新開始的機會。但吳滿有卻婉拒了這份好意,他決定不再與任何組織產生瓜葛。
王震派來的人勸了好幾次,他只是搖頭,一再表示自己已經老了,只想安安靜靜地過完余生。
吳滿有沒有選擇加入任何合作社,而是搬到山坡上的一處破舊窯洞里,開始了放羊的日子。
他不再和村里的人有太多來往,平時只是一個人默默地趕著羊群,沿著山坡走來走去。
每天清晨,他獨自趕著羊群出門,黃昏時才慢悠悠地回到窯洞里。
到了1959年初春,吳滿有已經66歲。那年的三月,山上的積雪剛剛融化,村里的人發(fā)現他的羊群好幾天沒有出現在山坡上。
幾個年輕人決定去他的窯洞看看,推開門卻發(fā)現他已經安詳地躺在窯洞角落里,身上蓋著一層薄薄的塵土。
吳滿有就這樣悄無聲息地離開了人世,周圍沒有親人,也沒有告別的話語。
消息傳到他的兒子吳仲富耳中時,已經是幾天之后了。
吳仲富趕到父親的窯洞時,只見到父親干瘦的遺體。
他決定把父親的遺體帶回老家橫山,經過一番商量,村里的鄉(xiāng)親們也愿意幫忙抬棺。
一路上,幾個熟悉的鄉(xiāng)親默默陪著,幫忙抬著棺材翻山越嶺。
回到橫山麻地溝后,吳仲富在自家院落旁邊的黃土坡上為父親挖了一個墓穴。
他們沒有請任何人主持儀式,只是簡單地將棺木下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